巴掌大的红色按钮,一根触手可及的红绳,串联起的是独居老人与整个社区的温暖守望。
在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一场关乎独居老人的温暖变革正在悄然进行。18位独居老人的家中,多了一个巴掌大小、带着红色按钮的设备——“一键呼叫器”。
社区的老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平安铃”,这个看似简单的小装置,却在老人与村干部、驻村干部和网格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之间,牵起了一条看不见的“守望线”。只要老人有需要,按一下按钮,马上就有人回应。
“平安铃”的推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下水乡长期探索养老服务优化的结果。
近年来,下水乡整合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对全乡党群服务阵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出各具特色的“5分钟服务圈”。
在措杰村,智慧居家服务驿站配备了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系统,成为老人们日常最爱去的场所。
这个不足200平方米的驿站,每天都上演着温馨场景:老人们边吸氧边下棋,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编织藏式手工艺品,孩子们在图书角捧书阅读。
“这里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村民卓玛拉姆笑着说。
正是基于智慧阵地的建设经验,下水乡进一步将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推出了更具个性化和便捷性的“平安铃”服务。
要送“平安铃”,首先要精准识别谁最需要。下水乡的干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一趟趟往村里的老年人家里跑,详细了解每位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居住环境和特殊需求。
“阵地不在于大,关键要实用。”下水乡党委书记多吉泽丁一语中的。
安装设备只是第一步,让老人会用、敢用才是关键。
面对大多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年群体,乡里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手把手地教老人如何使用“平安铃”:“您看,这个按钮一按,志愿者的手机就响了”“要是不方便按,喊句藏语‘救命’‘快来’也管用”。
一遍教不会就再来第二遍,直到每位老人都能熟练操作为止。
“平安铃”最让人安心的是它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机制。
老人如有头疼脑热、需要买药,或是想找人说说话,只需按下按钮,志愿者的手机立即会收到信息,迅速赶往老人家中。
更贴心的是,这套系统还能实现“反向呼叫”——志愿者可以主动通过系统联系老人,询问“今天吃饭没”“身体舒不舒服”等,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关心。
这种双向互动,让冰冷的科技设备变成了温暖的“守护铃”。
“平安铃”虽小,却是下水乡破解独居老人养老难题的创新举措。
在“一老一小”服务上,当地创新举措频出: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系统,为全村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久河村开设“老年食堂”;唐布齐村举办寒假辅导班。
下水乡乡长冯树表示:“我们要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党的温暖。”
将智慧养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正是西藏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的下水乡,党群阵地已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服务群众的“暖心站”、基层治理的“前哨点”。而小小“平安铃”正是这些功能的具体体现。
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养老的边界,而琼结县下水乡的“平安铃”就是这个时代潮流中的一朵浪花。那枚小小的红色按钮,如同开在老人指尖的花,让安全感绽放,让牵挂有回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