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敦煌壁画上除了飞天,还有哪些故事?

发布时间:2018-05-14 14:19:00来源: 西藏商报

榆林窟第3窟-踏碓图-西夏。

提到敦煌壁画,你想到的是什么?飞天!这大概是80%的人的回答。其实你不知道,敦煌壁画里面还有大量的内容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日常劳动场面。

世界是谁创造的,不是万能的神,而是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劳动最神圣,劳动的人最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

农耕者

敦煌在公元前111年建郡之前,原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畜牧业生产比较发达。到了西汉时期,居民逐渐变成以汉族为主,生产方式也就从原来的畜牧业变为以农业为主。唐宋之际,敦煌是戈壁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河西地区重要的粮仓。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关于农作之事的画面。佛经中描述佛法就像大云带来的雨水一样,可以滋润万物,使其共成佛果。画工根据佛经的描述,在壁画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绘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场面。

画中天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位农夫正挥鞭赶牛,在雨中耕地,另一位农夫挑物而行。地头上坐着三个人,即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父子俩正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活气息。

敦煌壁画中有一部分耕作图是表现弥勒世界一种七收情景的,画中往往有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

画中左上方有一幅收租的画面,一间大屋,里面坐着一位头戴软巾、身着圆领长袍、腰束丝带的人。他悠闲自在,正在听外面的管家跪禀汇报。屋外粮食堆积成山,堆旁有量粮食用的斗。屋内清凉闲适,屋外热烈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踏碓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以圆木为杠杆、以杵舂石臼的形式,唐宋时期将圆木改为板,缩短踏板,合理调整了支点,踏者双臂扶架,这比汉晋时期更为方便、省力、安全。

画中支撑杆板的立柱已改进为可以随板起伏的,操作更为灵活。在缺乏畜力和水力的地区,以人力踏碓进行生产加工,更为实用。

狩猎者

狩猎也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敦煌壁画有很多狩猎图,在这些佛教绘画中为什么会出现与戒律严重违背的杀生的画面呢?

佛经中说,杀生吃肉的人,众生见了,都感到惊恐,所以会远远躲避这些人。

画中猎户主人端坐床上,右侧是臂上立鹰的猎户,正向主人禀报。左侧是主人的眷属,侧身掩面,反映出佛典所说“杀生食肉之人,众生见之都惊恐远避”的情景。

此外,在表现佛教护法神帝释天出行时,也有狩猎的场面。在崇山峻岭当中,正进行着一场人与兽的搏斗,画中有两位猎人,一位正忙于追逐射猎三头野鹿,揽弓挟鸣镝,长驱直前。另一位本来在追逐一头牛,画工用寥寥几笔,将牛边跑边回头顾望的神态表现得非常生动,这时从山中窜出一只猛虎扑向逐牛的猎人,猎人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回身搭弓向老虎放箭。在画的另一头,一只母猪正带着一群小猪在山中游玩,浑然不知前方的危险。整个画面动静结合,将狩猎时的紧张与动物们的悠闲结合在一起表现。

土木工程行业

主要包括木匠、泥匠、石匠和灰匠等工种,是修建洞窟和房屋的主力军,有的木匠还专门从事雕版。有时,木匠还与塑匠相互配合,因为敦煌彩塑多为木骨泥塑,事先需木匠做好骨架,然后再上泥绘塑。石匠除了开凿洞窟外,还负责打制磨石和其他各种石料。

敦煌壁画中表现这些行业的画面主要是宣传佛教中的福田思想。莫高窟第302窟的福田经变中有 “兴立浮图僧房堂阁”,从伐木开始绘起,画面有三个工人,正在斫树、运木,为工程备料;接下来的画面是一座塔,塔有两层、四门,并于中心置轮,三名工人正在施工,另有一名于树下执矩尺进行指挥;下一个画面是一座悬山起脊的堂阁,一名工人正挥镘砑墙。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