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185年间上任138位驻藏大臣

韩海兰 王媛媛 卢明文 发布时间:2018-07-11 09:44:00来源: 西藏商报

  说到位于八廓街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就不得不提及西藏的驻藏大臣制度,以及在驻藏大臣制度存续期间,给西藏的经济、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不同影响和贡献的驻藏大臣们。

  驻藏大臣衙门的设立,不仅标志着清朝政府对西藏实际统治的加强,同时也意味着西藏与中华文明融合的加强。

  据了解,为了整顿西藏历经准噶尔部侵扰和“卫藏战争”之后的乱局,建立起有序的地方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强化中央对西藏事务的管辖,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中央政府派遣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往藏办事”,并“总理”“藏内事务”。驻藏大臣制度由此诞生,从此开启了中央派遣官员常川驻藏、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的先例,并成定制。

  驻藏大臣是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进行施政管辖,通常分为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

  据统计,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驻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到1912年驻藏大臣制度终结,185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共计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176人次(138人),包括未到任的21人,实际到任的117人;办事大臣103人次,实到65人。帮办大臣73人次,实到任52人;由帮办大臣升任办事大臣的有18人次。

  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二楼展厅,有一个历任驻藏大臣历表,据了解,纵观一百多任驻藏大臣,可谓贤愚各异、臧否互见:既有忠肝义胆、英勇捐躯的傅清、拉布敦、凤全,也有体恤民生、政绩卓著的松筠、和宁、和琳,更有力挽危亡、锐意革新的赵尔丰、联预、文硕、张荫棠等人。当然,其中也不乏庸碌无为、贪图享乐、怯懦无能、贪赃枉法、认敌为友、以身试法的人,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驻藏大臣都为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巩固以及西藏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和琳与“劝恤种痘碑”

  历任驻藏大臣中,和珅的弟弟和琳是政绩颇为卓著的一位。

  在过去的西藏,天花是最可怕的传染病。西藏地区在18世纪还不知道运用种痘来防止天花,对于预防天花可以说是束手无策。人们把出痘看成是不治之症。

  乾隆末年,驻藏大臣和琳见此情景,选择地方捐钱修房,让患者前往居住调养,使百分之九十的患者活了下来。为了传授种痘方法,随后在大昭寺前立了“永远遵行”碑,也叫和琳劝恤种痘碑,目的也在于劝人们种痘,防止天花发生。

  书上传闻,由于和琳传授种痘的方法救治了许多人,想不到许多地区上的老百姓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拉萨,用铁器刮下碑上的石粉,带回家乡做药引,认为石碑上的石粉能治百病,从而导致碑文字迹模糊,很难再看清楚了。

  目前,和琳劝恤种痘碑的碑文“复印件”就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里,以供更多的人参观。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