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羌塘牧民幸福启示录

龚成乔 赵越 发布时间:2018-08-07 09:01:00来源: 西藏商报


班戈全景。


易地搬迁点。


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学生在学校的勤工俭学点——蔬菜大棚。


羌塘草原上的羊群。

美丽的莫东达日,蜿蜒的江龙玛曲在这里静静地流淌,袅袅的炊烟在流金的晨光里升起,藏家小院里身着传统服饰的阿妈熬煮着香醇的甜茶……这里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班戈县便坐落在这里。

斗转星移,班戈县已跨入到自治区级农村改革实验区的第四个年头。在这短短的四年里,班戈县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羌塘牧民在家园变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舒适和安逸,更多的是幸福与尊严,大大提振了羌塘牧民群众勤劳致富,共建大美羌塘的信心。

雪域高原,壮丽神奇;羌塘草原,风情万千。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神秘的山河揭开了面纱,古老的文化获得了新生,各族人民正走向幸福。

2014年,班戈县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成立。这些年来,班戈县依托畜牧资源、结合县域经济结构特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牧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于改善民生、带动脱贫,形成政府引导改革方向、民众支持改革的良好互动局面,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奏响了改革发展的“羌塘牧歌”。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羌塘草原上能结出新鲜、硕大的草莓。在班戈县普保镇多尔格村,常年能吃到新鲜草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1年,在县政府和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村里成立了牧业合作社。“听说要成立牧业合作社,全村每家每户都签字同意了。”50多岁的多尔格村党支部书记桑珠达杰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那时,他们计划到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没想到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自此,全村再也没有一户人依靠国家低保生活。

截至目前,班戈县共发展了25个家庭牧场,流转草场面积达到6万余亩,带动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既增加了牧场主的收入,又拓宽了当地的就业、增收渠道。在班戈县尼玛乡吾前村的高寒牦牛生态家庭牧场,牧场主巴拉和儿子赤列坚才在房前的人工种草基地查看牧草长势情况。巴拉说,家庭牧场生产的牛肉、牛肉干、酥油、拉拉(奶皮子)、酸奶等产品,非常受消费者喜爱。每次抬头看见牧场上茁壮成长的牛羊,父子俩期待收获的愉悦心情都溢于言表。

根据自治区提出把班戈县建设成为“转变牧业发展方式的先行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班戈县牧业科技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目前,该园区主体建筑已完工,将于本月底正式运营。今年42岁的次吉拉姆,是班戈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军中的一员。半个月前,她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姐妹们得知,班戈县牧业科技产业园区即将正式运营。于是,姐妹们坐下来一合计,干脆合伙筹资入驻民族手工艺区。“我们藏北的姑娘,编织手艺都是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女儿。没想到,我们现在还能用这门手艺过上好日子。”次吉拉姆说。

近年来,班戈县以品牌为纽带,与区内外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大力实施品牌强县建设,着重培育、做大做强了六大支柱产业,即经济、文化、企业、民族手工艺、自然资源、畜牧产品。其中,经济领域以“班戈羊”等品牌为重点,积极打造班戈羊、班戈玉等班戈特色产品;文化领域以“纳木措”文化品牌为重点,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班戈谐钦”和“班戈昌鲁(侠盗歌)”为主的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班戈文化品牌……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牧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到2018年底实现全县脱贫,是班戈县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这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班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多尔格村村民不仅脱了贫,还将迈向小康生活;牧场主巴拉家的牛羊茁壮成长,畜牧产品远销四方;次吉拉姆用手中的毛衣针,编织出色彩鲜艳的班戈梦……

近年来,班戈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走上了“改革之路”,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生活,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67岁的老牧人珠加笑着说。

生活美好,道路敞亮,有一种幸福,在班戈人民心中细水长流。

在长达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下,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在它的北部出现了一片宽阔、平坦的高地,当地人用自己的方式叫它“羌东门梅龙东”,即“北方高平地”之意。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牧民与野生动物世代和平共处,这片高平地虽然原始、广袤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班戈——这个位于羌塘草原上的美丽县城,也是当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路通了,电来了,有网了,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昂首阔步地拥抱属于他们的新生活。(图/记者 卢明文)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太阳照在玉麦乡(下)

    玉麦乡.jpg
    依循旧时的传统,每年藏历四月,桑杰曲巴都要去转扎日神山。这年转山途中,一个外乡的小伙被他吸引而与他结伴同行,言谈中年轻人对玉麦的山水草场很是向往。[详细]
  • 摄影家车刚:我把自己当做西藏人

    车刚坦言道,“实际上我最初去西藏,想的就是去拍照,有了基础以后能到北京当记者。”后来干着干着越来越喜欢西藏,26岁进藏,一呆就是34年,直到退休才离开西藏。[详细]
  • 改革开放40年 购物记忆见证生活质变

    从凭票购物到扫码支付;从司机代购到电商“海淘”;从国营商店到进口商场;从零食匮乏到追求绿色健康;从单一购物到注重购物体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