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15-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海上活动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国际现象。15世纪初,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航海活动。七下印度洋,成功地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将中西文明交往的重心从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为海洋文明的全球崛起做出了重要铺垫,拉开了海洋时代的序幕。海上事业的鼎盛,彰显了古代中国处于世界航海史巅峰的海洋强国地位。16世纪,全球化从海上全面拉开了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连接起来。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东西方在海上大规模直接接触交往的时代到来。此时,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的变革潜流已成汹涌之势,明代白银货币化,巨大的白银需求,推动中国走向海外世界;海商集团迅速崛起,参与到全球化开端时期的国际风云际会之中。17世纪,中国海上力量重新整合,促成郑成功在与西方国家的海上博弈中胜出,收复台湾,称雄于东方海上。明代海上事业不仅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空前绝后,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史上彪炳史册,也成就了明代中国辉煌的国际地位。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了海洋
明朝替代元朝而立,其建立之初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大变局——横跨亚欧的蒙元大帝国瓦解之后,国际格局出现了真空。在周边大环境处于蒙元帝国崩溃震荡之中的时候,明朝伊始,明太祖就开始了在西洋、东洋、西域三个地区的全方位外交,再度激活了连结亚、非、欧之间的陆上和海上的通道。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通道,是流动的文明之路。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其间经历了1500多年,中国人向西的寻求从来没有中断过。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航海活动之一,可以这样说,中国航海人的崛起,并不始自郑和下西洋,但却是以史无前例规模的下西洋作为鲜明标志。下西洋属于国家航海行为,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航程之远,均是此前世界上绝无仅有。
郑和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了海洋,“西洋”究竟指哪里?这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问题。一般谈及郑和下西洋,强调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国与南亚关系、中国与西亚关系、中国与东非关系等。近年笔者考证表明,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在跟随郑和亲历下西洋的通事马欢笔下,名“那没黎洋”,也即今天的印度洋。而作为郑和大航海时代一个整体的印度洋,久已被我们极大地忽视了。
作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极目的地,是西洋的古里,即位于印度洋中部的印度古里。古里,即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又译科泽科德。正如卡利卡特大学副校长古如浦在《卡利卡特的札莫林》一书《前言》所说:“[该地]是中世纪印度杰出的港口城市之一,是一个香料和纺织品的国际贸易中心。”此后六次下西洋,古里是每次必到之地,并在第四次以后由古里延伸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乃至东非。这些地区与海域都是在印度洋周边。更重要的是,“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到达古里,意味着全面贯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给古代丝绸之路划了一个圆。陆海丝绸之路至此从海上全面贯通,交汇之地就在印度洋。
蒙元帝国在政治上结束了,然而在贸易上的影响留了下来。明初一反元朝四处征伐政策,而是遣使四处交往,遂使国际交往在印度洋区域繁盛地开展起来。虽然印度洋区域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自古以来就存在,但是此时再也不是阿拉伯人执牛耳了。通过中国人大规模下西洋直接前往印度洋贸易,改变了阿拉伯人掌控印度洋海上贸易的状况。在长达28年时间里,郑和海上外交使团,也是中国派往印度洋的庞大贸易使团,满载中国丝绸、瓷器、铁器、麝香及其他特产的船队,远航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疑促使古代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也奠定了当时中国的海上强国地位。
今天我们知道,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749l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5,拥有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等重要边缘海和海湾。在古代,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郑和七下印度洋,联通了亚、非、欧,包括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非乃至绵延欧洲等广袤地方,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也是利益与责任的共同体。中国参与了一个“全球”贸易雏形的构建,为海上形成一个整体的世界做出了重要铺垫,也可以说拉开了全球史的序幕。
15世纪后半叶,白银货币化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
15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弘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的同时,也是郑和下西洋时代海外物品在皇家府库枯竭之时,从那时开始,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兴起。进入16世纪,西方人扩张东来,采取亦商亦盗的贸易形式,展开对海上资源的激烈争夺,从此海上国际贸易竞争进入了白炽化。此时中国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白银货币化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而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确切地说,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明代中国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地方赋役改革之后,迎来了国家层面的张居正改革,标志着明朝面临古代中国两千年之大变局。国家财政体系从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转变,则意味着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也印证了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王安石变法为啥屡遭围攻?
王安石少年爱读书,长于写文章,且议论脱俗,自信心很强。任鄞县知县时,曾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很有成效。[详细] -
中国北方工人运动的重要摇篮:长辛店
追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有一个从理论探索到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详细] -
名人们的春节:毛泽东捐出年夜饭 蒋介石在印度过年
中国老百姓对过年这一古老的习俗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有文化的丰美。而很多历史名人在春节留下的过年故事,不仅让人深受启发,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