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 不专信某个将领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么点评孙权手腕的。
孙权打仗大多亲临一线
孙权在军队中能牢牢掌握大权主要有几大法宝,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一,亲临一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他是坐镇指挥,但主导大权还在他手里。其他战事,孙权大多是亲自挂帅,所以他也有差一点被张辽活捉的经历。
另举一个例子:在247年,孙权派诸葛壹假装叛逃到魏国,以引诱魏的大将上当,魏的大将率领了一万人迎接。但就要进入孙权伏击圈的时候,突然感到杀气森森,急忙撤兵。孙权就在伏击圈的第一线,大臣和太子都提心吊胆,劝他回来,在后方听听消息就行了,前方太不安全。但孙权不同意。这一年,他已经66岁了。
正因为他始终坚持在一线,不仅和将领们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将领对他也又敬又畏。
孙权不会专信某个将领
第二,制度上驭将。一个大领导光靠个人实际行动还不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东吴的地方负责人是由军政一把抓,因为战争年代,叛乱不断,军队去镇压,就需要有粮草,有地方政权配合。这种制度好处是:能迅速地大规模作战,没有领导人之间的相互扯皮。但带来一个弊端,就是尾大不掉,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孙权又实施了另一套办法。封了很多将军,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他们只认一个领导:孙权,任何一场战役直接向孙权汇报。同时,军政一把手随时调动,所以没有一个地方长官能形成割据势力。
对武将有真挚的情感
第三,感情上驭将。孙权对武将亲如骨肉,从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能部分是出于做秀,但更多是发自内心,是一种战友之间的真情。
公元213年,曹操从濡须口退兵后,孙权指派留守的一把手是周泰,手下的朱然、徐盛等人不服气。孙权亲自到前线请所有的人吃饭,端酒到周泰跟前时,让他解开衣服。他身上伤痕累累,孙权指着周泰每处伤痕,就问这伤怎么来的,周泰一一说出。孙权痛哭说:你为了我不顾自己的生命,我怎么能不把你当作我的骨肉看待呢?
其他的将领才服从周泰。总之,孙权对武将恩威并重,待人真情,东吴的将领才愿意为他出生入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六十七年前,陈云接管沈阳
沈阳解放之初,中共中央委派陈云前来接管沈阳,与沈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15年6月13日,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诞辰110周年。[详细] -
孟尝君养士三千 为何被称为“奸雄”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详细] -
冒死营救秘密共产党人的军统女特工
2016年3月26日,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一行来到了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老关山公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