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特展观众影像|感高科技复原历史 听求学女孩绘读书梦……
日前,“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在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幕,关心西藏的观众纷纷前来参观,从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中,感受西藏民主改革60年以来的伟大变革。
图为“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部分展览。
三代人不同的读书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对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提出重大战略要求。
图为白玛拉吉以及在看书的同学们。
北京西藏中学多名师生前来观展学习。“很幸运,我们将是这个伟大新时代的见证者;很光荣,我们将是这个伟大新时代的建设者。”来自北京西藏中学的白玛拉吉这样说。她讲述了自己奶奶幼时的故事,那个年代兄妹间为温饱而争吵,更别提家里有土地房子了。奶奶赶上民主改革,有了上学的机会,但是当时上学的条件比较艰苦,上完高中就参加工作。后来,西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进步,“妈妈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我有机会来北京读书历练,不想辜负这难得的机会。我将来想成为一名律师,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建设、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旦增拉姆。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必定是经过一系列的改变与发展,才会有成果与进步。经历了民主改革阶段,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中学学生旦增拉姆在看过展览后说,“虽然以前听老一辈的人讲过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但是自己并没有过多关注,毕竟没有经历过那样困难的生活。如今看过这些讲述西藏历史的书籍,看过这些老照片,通过对比,越发感觉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感觉很好很满足。”
高科技手段拉近历史与现实
图为展厅内弧形大屏和多媒体互动设备。
展览用图片、实物和文献,生动讲述了60年来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有签订“十七条协议”的场景复原,文成公主进藏的幻影成像,还有利用多媒体互动以及全景式弧形大屏展示的“美丽西藏”。在参观过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展览后,很多观众认为,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拉近了自己与西藏的地理距离。
图为展馆各个单元展板。
“我想用三个词来表达今天参观学习特展后的感受。”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观众对记者说,“第一个词是震撼,西藏短短60年跨越上千年,取得的成就非常令人震撼;第二个词是钦佩,这段历史让我更加钦佩我国老一辈革命者难以想象的付出;第三个就是努力,作为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继续锻炼和学习,为西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在红旗下共享好时代
两位观众一边观看展览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历代中央领导人重视关心西藏的版面。其中一位念着展板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西藏人民)赶上好时代咯。”
图为观众拍摄展览。
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称,自己是通过互联网观看介绍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新闻前来,无比感慨西藏60年的风云变化,让他更加自豪祖国的伟大和强盛,北京和西藏虽远隔万里,但都是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在同一面红旗下,共享这个好时代。
西藏的变化让观众有感而发
来来往往的观众,在西藏文化博物馆门口的留言册上留下了自己对西藏的感受或记忆,字里行间抒发着内心的真情实感。
其中,有藏族观众书写的藏文:“今天来到这里很高兴,西藏的变化堪比香巴拉,愿家乡西藏的未来越来越好!”;有铿锵有力的宣告“历史证明,西藏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来自孩子稍显稚嫩的笔迹:“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参观,这使我对藏文化更加了解”……
据悉,此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今年12月底。(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蒙满文档案”:让专家震撼,真实还原“国家记忆”
“石压破阑干,门摧旧梐枑。虽云觉梦殊,同是终难驻……”春三月,再读《梦游春七十韵》,字里行间,深感诗人元稹与白居易芝兰之交的情谊。[详细] -
六十年,西藏人民向着幸福往前走
六十年前的那个春天,随着拉萨街头的乞丐、雅江两岸和三江流域的朗生、羌塘草原的贫苦牧民纷纷将地契和债约付之一炬,浩浩荡荡的民主改革在古老的雪域高原拉开序幕。[详细] -
【乡愁藏韵】盐井的两个女人(下)
家住下盐井村的次仁白珍和同伴是农忙结束后第一拨来到盐田的人,因为今天阳光很好,又有点风,如果一早就将盐田灌满卤水,暴晒一天,第二天早晨水份就会全部蒸掉,就可以收到白花花的结晶盐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