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须臾莫忘“挖井人”

原红利 发布时间:2019-04-08 09:1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西藏,无数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湖泊、雄伟的布达拉,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但你也许不知道,历史上,美丽的西藏曾经经历过漫长的黑暗与落后,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三大领主共同掌握着对农奴生杀予夺的大权,就像民间流传的歌谣那般:“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幸而,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都已成为过往,民主改革让西藏换了人间。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少人投入战斗,多少人冲锋在前,多少人永远倒在了“战场”上……从过去到现在,从隆冬到初春,在嘹亮的冲锋号角中,让我们一起寻找在追求西藏跨越发展的征程中那些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怀追逐人民梦想,用热血燃烧信仰的“挖井人”!

  把人民幸福放在心上。“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孔繁森三次进藏,第一次进藏援助西藏日喀则地区岗巴县,他就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第三次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98个乡,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载誉归乡,还是守苦寒边疆?孔繁森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甚至在两年后,他将生命也献给了西藏,并留下了令人心碎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用科研之光照亮前路。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启了一场大规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研究空白。曾在雅鲁藏布江畔,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梁家庆,是中国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队的一分子,在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考察工作中不慎跌入江中失去了生命。还有许多科研人员为了心中梦想、为了西藏的未来,将自己的青春、汗水、热血洒在了这片高天厚土上,勇于创新、意念坚定,青春不悔,奉献牺牲!他们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现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已经启动。为了世界第三极洁净的明天,也为给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参考,科研人步伐将永不止步。

  把西藏建设扛在肩上。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通车,西藏从此有了公路。在这长达4360公里的公路上,有成千上万的烈士长眠,诉说着以生命铸就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将西藏建设的责任扛在肩头。怀有西藏情结的聂勇军,他的父亲也曾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一线。来到高原后,聂勇军才知父亲的不易。他说过,让西藏人民出行更便捷是有意义的事。现在,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这离不开千万建设者的接力,离不开每一个建设人员的添砖加瓦、发光发热,是他们让雪域高原变得不再遥远。

  清明将至,坐落在布达拉宫广场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个感怀先烈、寄托哀思的节日,就让我们从心底献上一份最庄严的礼仪和一束最鲜艳的杜鹃花,祭奠这些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快速发展道路上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英雄们。为过去、为现在、为将来,万众一心、奋斗不止,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是我们告慰他们最好的行动!(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原红利)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