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农奴、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朗村平措旺堆:从牛棚到“别墅”
人物背景:
平措旺堆,男,生于1946年12月,现年73岁,居住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江达乡朗村5组。
民主改革前,平措旺堆一家是次仁多布杰庄园的堆穷,租种庄园主家的少量土地,付高额地租,吃不饱,穿不暖。民主改革后,次仁多布杰庄园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平措旺堆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平措旺堆(前排右一)与家人在自家新建的“藏式别墅”前合影。记者 张猛 王珊 摄
初春的工布江达县,暖意融融。刚进入朗村,平措旺堆站在村口迎接我们,“辛苦了,赶紧到家里坐。”。他说话中气十足,步伐矫健,让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老人已经74岁高龄了。
崭新的二层小楼里,平措旺堆老人的妻子次仁央金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酥油茶。
“在旧西藏,我们家是次仁多布杰庄园的堆穷,租种庄园主家的3亩地,每亩地每年要交60斤粮食,那会儿粮食的产量很低,可能连200斤都没有,要是遇上雪灾、旱灾,颗粒无收,但租子必须得交。除了种地,爷爷和爸爸还得经常给庄园主干活,辛苦一天只能得到2块很小的青稞饼。”
“那会儿家里能吃的都是难以下咽的粗粮,但更为糟糕的是依然会有很多天没有粮食吃。”平措旺堆老人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那时的房子还不如现在的牛棚,就是用烂木头和石块随便堆成的,房顶用茅草和树枝覆盖,夏天漏雨、冬天漏风。”
“那时候全家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更没有被子,我捡到一张庄园主不要的破羊皮,当作衣服穿在身上,算是我那时最珍贵的东西了。冬季的夜晚尤其难熬,又冷又饿,遇到下雪天,简直让人崩溃。”当然,这还不算是平措旺堆一家最困难的时候。
“我8岁那年,庄园主让我爸爸和村里几个年轻堆穷坐牛皮船去河对岸的山上砍柴。水流太急,船翻了,一船人中仅有一人幸存,我爸爸和其余人全部遇难。”
“本来就吃不饱、穿不暖,爸爸的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让唯一的孙子活下去,伤心欲绝的爷爷奶奶把我送到了附近的扎西曲林寺。”
“在寺庙里,我每天都要打扫卫生、给大喇嘛们做饭、洗衣,还要去寺庙的土地里去拔草、收割,勉强维持生存。”
1959年,民主改革的东风刮到了朗村。
“当时村里来了一队穿着绿色军装的军人,有人在传他们是来解放我们的,但是大家几乎都不相信。直到召开村民大会,解放军给我们分了土地、财产,大家才相信这是真的。”说到这里,平措旺堆老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家分到了8亩地,还分到了很多生产工具。我也不用再呆在寺庙里,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
“民主改革后的第二年,家里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收获的粮食够全家人吃饱。在村里人的撮合下,我娶了隔壁村最漂亮的姑娘,成了家。”平措旺堆深情地望了一眼在一旁忙碌的妻子,继续说道,“1970年,我申请做了乡里的护林员,一个月有9块钱的薪水。”就这样,平措旺堆做了近50年的护林员。
住着崭新的楼房,开着漂亮的小轿车,院子里桃花竞相绽放。今年初,在政府的帮扶下,平措旺堆的外孙格桑多吉贷款买了一台装载机,在工地上干活,收入还不错。
“这都是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哪能过上这样幸福的生活。感谢党,感谢政府!”临行前,平措旺堆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边巴仓木决:“房子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好”
民主改革前,边巴仓木决一家十口人都为古汝家族服差役。那时候,边巴仓木决一家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子,繁重的劳役和非人的待遇让她的父亲早早离世。[详细] -
近5年来 西藏境内发现几十处新的史前墓葬
为了全面总结西藏文物考古保护2018年度工作,促进交流和分享成果,4月3、4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拉萨召开2018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详细] -
西藏自治区将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
4月3日下午,2019年西藏全区文化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和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及全区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2018年全区文化工作,安排部署2019年重点任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