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纳米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团队13日在北京宣布,经过5年协同攻关,专项在长续航动力锂电池、纳米绿色印刷、纳米催化、健康诊疗及饮用水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纳米核心技术创新,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亿元。
在长续航动力锂电池方面,专项开发的多款动力电池单体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以上,居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正在进行电池组集成优化,为装车演示做准备;开发的锂电池关键材料均已进入中试阶段,已供货30多家电池与电动汽车等企业并形成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产业影响;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新一代正负极材料、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高水平动力电池失效分析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创成果,为我国下一代动力电池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纳米绿色印刷方面,研究人员突破国际上通行的感光制版技术思路,发展了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突破传统版材电解氧化的工艺路线,建成世界上首条无电解氧化工艺的600万平方米纳米绿色版基示范线;突破水性油墨难以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的国际难题,实现绿色水性塑料印刷油墨的关键技术突破;从源头解决了制版工艺高危废水排放、版基生产电解废液/废渣/VOC等排放的历史性难题,形成了包括“绿色版材、绿色制版、绿色油墨”在内的完整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
在纳米健康技术方面,将“纳米健康技术”成功应用到体外诊断产品和纳米药物制剂开发领域中。专项研发了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关键技术。其中,炎症纳米微流控免疫检测芯片,将三种炎症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能够快速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判断感染所处的阶段,为科学、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此外,研发新型的“肿瘤捕手”技术基于高亲和力磁颗粒—多肽纳米材料,实现了对循环肿瘤细胞的高效富集和检测,产品性能显著高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在药物研发方面,完成多项纳米药物制剂的初期研发工作,部分样品已进入临床审批环节。
在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标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纳米制造产业化过程的关键标准和规范的制修订,专项主导制定8项ISO/IEC国际标准(2项已发布实施,6项在研)和30余项国家标准,涵盖了纳米储能材料、生物富集用磁性纳米材料、催化剂载体用氧化物纳米材料等体系,涉及热重、红外、荧光光谱等多种方法,并制定系列纳米技术健康环境标准,提升了我国纳米产业标准化水平,增强了我国在纳米技术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为我国纳米领域市场健康发展和国际贸易奠定基础。
此外,甲烷无氧制烯烃和芳烃技术,成功构建了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使甲烷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可控解离,实现了甲烷直接活化和定向转化,破解了甲烷选择活化这个化学领域的百年难题, 为碳基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形成了重大影响。
“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 A类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于2013年4月25日审议通过并开始实施。专项针对我国在能源、先进制造、人口健康等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系统布局了动力锂电池、绿色印刷、纳米器件、体外诊断等8个板块共17项研发任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纳米专项结硕果:技术创新撬动50亿资本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组织实施的“纳米先导专项”实施5年来,在长续航动力锂电池、纳米绿色印刷、纳米催化、健康诊疗及饮用水处理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纳米核心技术创新,并与70多家企业开展了合作,吸引和带动社会...[详细] -
中科院纳米先导专项5年吸引社会资本超50亿
13日,中科院宣布,实施5年的纳米先导专项已与70多家企业开展了合作,在长续航动力锂电池、纳米绿色印刷、纳米催化、健康诊疗及饮用水处理等产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纳米核心技术,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亿元。中国是纳米科...[详细] -
我国纳米技术在多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纳米绿色印刷形成完整产业链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科院今天(13日)通报,我国纳米技术已在动力锂电池、绿色印刷、纳米催化、健康诊疗及饮用水处理等产业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从2010年开始,我国纳米领域的科技论文和纳米技术专利数量已位居国际...[详细] -
纳米缓释技术可大幅减少农药用量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研制出一种以多孔碳酸钙为载体的纳米缓释农药,可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