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号”远洋科考归来:30000公里科考获多项成果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执行的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今天完成历时138天的系列科考返回广州。在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海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海洋六号”科考船在138天的时间里航程近30000公里,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自今年6月27日从广州启航,先后在西太平洋实施了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调查、深海浅钻、富钴结壳规模取样器试验等一系列科考工作。尤其是在西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海域,不仅查明了超30个区块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状况,而且还获得了我国自1997年开展海山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以来结壳厚度最大的岩芯样品。
“海洋六号”航次首席科学家 杨永: 首次获取厚度超过30厘米的巨厚型板状富钴结壳样品。
富钴结壳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海山硬质基岩上的“壳状”沉积矿产,富含钴、镍、铜、锰、铂族、稀土等金属元素,其中“钴”含量尤为显著,是现代海洋中最具潜在经济价值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专家介绍,富钴结壳的生长过程极为缓慢,平均每百万年仅生长几毫米。由于生长速率极低和形成环境稳定,富钴结壳一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跟踪百万年至千万年级古海洋环境变化的天然样本。
本航次获取的“巨厚”富钴结壳样品表明该区域资源潜力巨大,对于研究富钴结壳成矿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港珠澳大桥:与中华白海豚共处的“国之重器”
港珠澳大桥23日举行了开通仪式。当天,人们在大桥东人工岛附近海域拍摄到了一群中华白海豚在浪花中嬉戏、捕食。这一视频传送到互联网上,引起众多网民“点赞”。[详细] -
中国海洋科考首次在多圈层同步综合作业
图为深海摄像光学拖体进入海中。新华社记者王卓伦摄中国海洋科考首次在多圈层同步综合作业当地时间13日,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抵达大西洋航段任务作业区,开始中国海洋科考在水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