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代表:做强科普平台,防止谣言误导
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潘复生说,互联网和书刊报纸上不正确的科普知识满天飞,经常误导老百姓的判断。现在传播平台众多,但是全国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科学家回应热点事件的平台和机制,让老百姓不能及时获取正确的科学解读,“全民补钙”“全民抢盐”“巴拿马病恐慌症”等荒唐事时有发生,严重干扰社会的稳定性。
对此,潘复生建议,希望能出台切实措施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希望各级部门把科普工作放在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经费增长、管理机构设置、政策法规制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现在各种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况,建议制定规则和条例,对科普网站进行清理和整顿,有效清理网上和书刊报纸上大量不正确的科普信息,做大做强“科普中国”“科普时报”等国家权威性科普平台,让百姓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在第一时间就能想到去正确的平台找正确的科普信息。
科普工作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创新链条中的基础保障。潘复生介绍,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8.47%,但和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科学素养仍然偏低,比如美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30%左右。
“要做科普工作并不容易,能够进行科普工作的人本身就需要极高的科学素养,而且要能严谨、准确、通俗、易懂的说清楚科学道理。”潘复生说,虽然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有做科普的义务,但是科普工作不能只靠义务,建议能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改善科普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在社会尊重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审、人才选拔和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让有志于从事科普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和做科研工作一样能够得到相对等的回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普工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不能只说说而已
“一旦科学家缺位,非专业的‘科普’就会来‘补位’,谣言就有了存在的空间和条件。如果连科研人员都对科普敬而远之,又如何能做到‘让公众理解科学’?”[详细] -
何建华委员:要给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机会
“现在重大问题很多,但大家不敢去碰。申请课题时,更愿意去找热点,因为热度高的领域,更容易发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4日感慨,科研不能跟着热点跑,但为考核评价指挥棒所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