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其中“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是新医科建设的核心内涵之一。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乎能否在职业生涯中恪守医德医风医道,直接关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成效。然而,由于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硕的培养牵涉到规培基地、医学院校、用人单位等多个部门,且在日常管理、医院规培、学校教学、科研成长、服务社区等方面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阵、机制不畅等问题,因此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在校期间的思想特点,推动构建“新医德+新医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硕“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不仅是实现医学生道德成人、专业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更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医生的必由之路。
构建四位一体“三全育人”新格局。在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实际,着力构建医教协同背景下新医科人才培养全程协同、全员协同、全方位协同的医学并轨专硕“三全育人”新格局。为此,需创新设计“思想引领+医路规划+创新提升+服务社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即在临床医学专硕从入学伊始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全过程中,始终发挥辅导员队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医德观教育方面的思政引领力;始终发挥优秀临床医生和医学教授在医学生从好学生到好的专科医生、到优秀学术带头人、再到医学“大家”四个阶段的“医”路规划功能,使其职业生涯“医”路生花;始终发挥导师团队作为医学生学术上的领路人和医术上的指导者的育人责任主体作用,培育临床医学专硕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始终发挥社区实践和育人功能,推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在整个临床医学专硕教育层面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爱社区、重社区、深入社区”的临床实践体系,形成临床医学教育与基层卫生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引导更多应届临床医学专硕投身基层医疗单位。
打造“三驱联动”大思政育人新生态。医教协同牵涉到医学院校和规培医院(基地)双方的管理安排,面对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主体分离、政策衔接不足、数据共享壁垒、反馈联动机制不灵敏等问题,打造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硕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关键,在于破解日常管理、医院规培、学校教学、党建团建、科研成长、服务社会全链条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升临床医学专硕立德树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医学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即“医、教、研”环节中,一方面需健全医学院校“理论教学+规培基地实践教学”一体化育人生态中的教学相长机制,鼓励学生在基地临床实践中分析典型病例、感悟医者仁心、总结提炼问题、助力科研产出;另一方面需通过委派高校辅导员长期入驻规培教学基地,实现和基地教学班主任的无缝对接,以此通过“专兼协同”管理机制整合学校与医院的优势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基地班主任、学生临床导师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共同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提升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育人合力,为职业生涯筑牢基础。
总之,医教协同背景下通过构建思想引领、医路规划、创新提升、服务社区四位一体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和打造“医、教、研”三驱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新生态,既可统筹各类思政育人资源要素,加强医教协同过程中的思政引领力,也可深化新时代医教协同改革,促进医学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系西安医学院研究生工作部讲师。本文系陕西省体育局2025年常规课题(编号:20250447)成果、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思政课教师关键地位的学理阐释与素养进阶研究”(SGH24Y2513)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