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这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为数字时代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根基的力量源泉。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文化传播生态的当下,深化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传播,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尊重,更是活化革命记忆、激发精神动能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精神力量。
深化内容创新,构建当代表达体系
红色精神是穿越时空的价值坐标,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前,需以内容创新为重要抓手,推动红色精神从历史文本走向现实场景,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播,进而实现从历史记忆到时代动能的转化。
构建分众叙事体系,推进精神精准触达。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在于深刻把握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做到精准施策。面向普通群众,应注重情感共鸣与生活化表达,可运用聚焦个体命运的“微叙事”手法,生动展现革命人物在历史关头的抉择、其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这些故事对现实生活的映照。例如,通过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以具象化的叙事增强思想渗透力,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指引。面向党员干部,则要重点突出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导向。通过再现革命先辈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在重大历史时刻的责任担当与战略智慧,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深化他们的使命意识,引导他们在历史与现实对照中体悟红色精神的当代价值与践行路径。面向Z世代群体,则需着力彰显红色精神的时代魅力,积极创新话语体系和互动形态,开发故事性强、体验感佳的产品,如依托“觉醒年代”等红色IP,打造沉浸式实景剧任务,让青年在角色代入中感受历史情境;或设计融合革命史实的解谜闯关类应用,借助游戏化机制激发青年主动探索的兴趣与动力,有效突破代际传播壁垒。
融合本土艺术基因,创新红色美学表达。革命老区往往拥有独特的本土艺术形式(如民歌、地方戏曲等),为红色精神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美学载体。针对其在青年群体中影响力有待强化的实际,要积极突破对传统符号的简单数字化复现,聚焦革命精神的深度视听转译,以促进传统艺术精髓与当代媒介的创造性融合。例如,运用AI风格迁移技术对地方艺术元素,如剪纸中的革命图腾、戏曲中的程式动作等进行数字化转译,形成动态特效与符号库,赋能虚拟数字人叙事或红色微短剧创作,在短视频平台形成“传统基因+数字语法”新型美学范式,以激活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
拓展技术应用,构建深层传播生态
数字技术的迭代正深刻重构文化传播的时空逻辑。通过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无边界的沉浸式传播生态,能够给受众带来“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感,有利于突破红色文化传播中传统单向灌输模式,使革命精神从“目之所及”升华为“身之所感”,实现认知沉浸与情感共鸣的深层渗透。
拓展物理场域,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可通过VR/AR/MR技术,构建“可进入的历史现场”,打破革命旧址的时空限制,激活历史记忆。在空间复现层面,可运用激光扫描与三维建模技术,对革命历史场馆,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复现,结合全景声场还原历史音景,形成视觉、听觉、触觉联动的“革命历史活态档案”。在情境交互层面,可开发AR智慧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智能终端扫描革命文物即可触发动态的影像叠加,实现“物—人—史”跨时空对话。在深度体验层面,可利用动作捕捉等技术打造具身化剧场,使游客在虚拟历史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如战略部署、情报传递等,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红色精神内核的认知与践行。
打造数字空间,延伸云端在场体验。构建云端传播矩阵,需着力破解线上红色文化体验“疏离感”,构建高度拟真的云上在场系统。例如,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搭建“云端革命历史展馆”,使访客以虚拟化身参加重要历史场景的决策,通过具身参与,深化历史认知与价值认同。此外,可搭建社交化传播网络,通过开发社交小程序,设计基于革命史实的协作任务,如组建虚拟兵团完成筹粮挑战等,结合激励机制,推进用户从学习到分享再到价值转化的深度参与,显著增强传播的持续性与扩散力。
创新协同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合力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创新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单一主体局限,构建“政府主导、机构协同、市场参与、公众共创”多元主体协作网络。这要求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资源壁垒,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激发各方主体在内容活化、技术应用、传播推广等环节的协同效能,构建红色文化数字传播新生态。
构建协同治理生态,强化资源统筹效能。政府需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制定统一的红色文化数字化采集、存储、传播标准规范,以此为基础建立区域性“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VR情景剧等融合技术创新项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再者,着力推动文化、旅游、教育、网信等部门间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中台,支撑协同创新。文博机构则需实现从文物“保管者”向历史“活化者”的转变,通过运用AI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度挖掘馆藏资源价值,构建结构化知识库,并开放部分标准化、模块化数字资源,如3D场景模型、历史音视频切片等,降低社会创作门槛,鼓励基于核心IP的二次创作与生态化开发。再次,积极引导科技企业参与,聚焦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如历史场景高精度还原、方言革命故事AI语音库、轻量化AR创作工具等,建立用户反馈机制,驱动产品更新迭代。
构建全民共创体系,激活传播内生动力。红色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传播格局。一方面,要强化专业引领与产学研协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相关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兼具红色历史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如历史可视化、数字叙事理论等)向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等应用产品的高效转化;注重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专业力量参与指导,实现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公众参与深度与广度。设计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发便捷易用的公众共创平台,设置从史料整理协作(如文献校对、口述史采集)、创意提案到作品孵化的阶梯式参与路径,使公众既是受众更是传播主体。鼓励公众参与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建立“技术赋能、全民守护”长效机制。同时,着力打通线上线下传播闭环,如在实体空间(景区、纪念馆等)嵌入AR打卡、微剧场等互动节点,同步生成可分享的数字成果;依托社交媒体策划话题,通过招募“青年红色文化推广大使”,激励青年群体创作传播红色主题短视频,推动传播模式从“单向灌输”向“主动参与、自发传播”深刻转变,构建广覆盖、高参与、有活力的传播网络。
融合数字技术与红色基因的创新传播体系,将有力促进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未来,我们要继续遵循政治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发挥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创新传播的赋能作用,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表现力,为凝聚社会力量、启迪民众智慧、书写时代华章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数字化传播研究”(2022AH051666)、安徽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讲好红色故事:高校语言类公共艺术课的实践教学研究”(2023jyxm0687)〕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