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高校学生在学业竞争、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压力加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呈现复杂性、多元性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凸显,难以更加有效回应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内在成长动力。在此情况下,亟需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疏导消极情绪”转为“培育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类积极情绪、培养优秀品质为重点,强调充分挖掘个体发展潜能、塑造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二者目标高度契合,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有助于构建更具温度、更富活力、更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重构内容:从“价值灌输”转为“品质培育”,构建积极性教育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兼顾价值引领和心理培育,构建层次分明、科学系统、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要强化积极品格培育,将抽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形象、可感知、可践行的品质。将积极心理学的五大核心要素,包括积极情绪、投入状态、积极关系、生命意义、成就感,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落地为具体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认同感。另一方面,要融入积极情绪管理内容,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心理维度的关注不足。采用心理普查、心理测评等方式掌握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情绪情感认知、压力调节控制、感恩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情绪日记”“正念冥想”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掌握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讲座”、举办“感恩分享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事物,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对生命的敬畏。除此之外,还可设计“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等专题课程,构建导入多维度的幸福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温度”。
革新方法:从“单向说教”转为“互动体验”,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
当前部分高校仍采用“课堂讲授+理论考核”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积极心理学强调学习的体验性和代入感,主张个体在参与中内化知识、塑造品格。为此,一是可推广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归属感。改革传统的“师生单向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围绕现实议题开展讨论交流,设计解决方案,推动实践落地。同时,还可开展“小组复盘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交流合作中的心得与收获,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可打造沉浸式场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无缝衔接。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设计沉浸式、参与式的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组织学生编排红色情景剧、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精神;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和社区开展调研,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认知层面”上升至“行为自觉层面”。三是可推行“个性化成长指导”,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建立“思政专业教师+心理学教师”双导师制度,采用“优势评价问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品格优势,取长补短;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规划,量身打造发展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拓展载体:从“单一媒介”转为“全域融合”,构建多元化教育生态
近年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积极心理学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有很大差别。因此,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推动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线上线下结合方面,可以打造“积极思政云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政知识闯关小游戏”,将党史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游戏关卡,以“答题赢积分”的方法吸引学生学习。线下要重视校园环境作用,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在校园内设立“积极语录墙”、举办“优秀学生事迹展”,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传递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举办“校园正能量艺术节”活动,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团体小游戏、心理剧表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积极情绪。在校内校外联动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培育学生的仁爱、敬老品格;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体验营”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真实环境,感受工匠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与方法,为思政教育高效开展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展望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融合探索,加强实践总结,深入探索积极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培养出更多富有责任感与幸福感、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和谐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改项目(2024jyxm0481)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