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以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 2025-10-31 15:50:00 来源: 青海日报

  地方优秀文化是特定地域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具备深厚的亲和力、广泛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特征。地方高校根植特定地域文化沃土,与地方社会血脉相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地方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地方高校依靠地方优秀文化的强力支撑和持续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高校要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文化维度等方面深入探索,使地方优秀文化成为高校不断巩固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动能、价值源泉。

  厘清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维度

  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地方高校深化对办学规律的认识,推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使命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地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对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以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规律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指导,也要结合地方民族性、区域性办学实际;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实际相结合,而且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互共融。二是充分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的丰富时代价值,厘清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文化交融互鉴的历史进程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石,文化实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感可触可觉可悟。三是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红色文化中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家教家风文化中亲善睦邻的相处之道,神话传说中勤劳勇敢的品质意志,以及多民族聚居和而共生的多元文化等,使其成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

  明晰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维度

  目前,地方高校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深挖解读不够,故在教育教学中未能精准找到融入点,把握不住重难点,解不透学生的疑惑点。但地方高校扎根地方办学,服务地方情怀深、服务社会能力强,具有联动多方、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社会力量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能提升的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要积极推动师资团队建设,促进校地校企合作,从经费保障、科研技术、人才培养上支持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加强对地方优秀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整理及系统性研究。具体而言,一是推动建立地方优秀文化资料库,建设特色课程。编写适合高校的校本教材,培育优质师资力量,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推出《地方优秀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地方红色文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将地方优秀文化案例融入思政课程、强化课程思政。二是建成特色学科体系。如,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节庆、地方歌谣、文学艺术、体育竞技等融入设计学、美术学、舞蹈学、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增进学生对中华文明符号的共同性认识;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研究和开发为突破口,实现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相关学科建设,逐步建成具有地方性的民族文学、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等特色学科体系。三是打造育人特色品牌。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脱贫攻坚文化、廉政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馆—厅—网”模式,建设文化展示馆、虚拟仿真室,以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系列“行走的文化”,逐渐形成校园文化育人特色品牌。四是善用社会大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小课堂。高校应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利用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传、民族文化传承等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对地方优秀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并开展实践性优秀成果校内评比,促进学生讲好地方社会发展的大思政课。

  把握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维度

  地方优秀文化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源泉,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一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地方优秀文化为驱动力能行之有效筑牢思想根基,以地方优秀文化富含的价值观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的大历史观构建历史认同,以不同民族相同的文化符号促进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以地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认同,必将聚合更强动能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强化历史认同、凝聚民族情感,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机制”,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地方高校能够进一步认识以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规律,有效破解当前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难题,建立长效融入教育机制,提升以地方优秀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效。三是高校要深刻把握地方优秀文化赋能的文化维度,以地方优秀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学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家乡情怀,为将来扎根中国大地贡献青春力量输送文化素养和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以‘两个结合’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4LSZ006)和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仫佬族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研究”(2022KY059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路径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迈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详细]
  • 以高质量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好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机会,同时也对青年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 [详细]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创新创优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