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质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解决高校思政课针对性不强、理论性不深、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及育人效果,对于建好建强高校思政课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效。
提高师生素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课效能
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增强师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素养和能力,确保融入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其一,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把握“为何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核心问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阐释力,在教学中自觉而准确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二,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新时代大学生肩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内容的学习主动性和获得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时代新人。
凝练内容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课内涵
要坚持内容为王,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性特征、高校思政课的规律性特征,将凝练内容体系作为融入的核心工作。其一,凝练融入内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凝练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其二,做好内容分配。根据各门课程思政主题与培养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思政教学时,在内容分配方面要有所侧重、注意横向融通,要从共同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避免融入内容的同质化、重复化。其三,实现内容转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创新转化,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研究阐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被篡改和歪曲,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学生对融入内容的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课方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融入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其一,开展课堂实践。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可在课堂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衣冠服饰、琴棋书画、风俗礼仪等,也可设置情景教学并通过情景剧、小品等形式呈现历史经典,还可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诵读、视频展播来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涵养文化素养。其二,开展校园实践。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服饰展、知识竞答、诗词大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增强弘扬的自觉性。其三,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调研,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走进中小学、社区、企业、乡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播。
推进数字建设,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需积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其一,推进数字新基建,加强数字平台建设。推进数字新基建就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数字资源平台。在硬件方面,高校应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升级,推进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在软件方面,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转化和运用,打造诸如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资源库等数字资源平台,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线示范课程、虚拟情境体验等数字资源。其二,善用“大思政课”理念,丰富拓展数字资源。推进政府、高校、企业等教育力量的整体联动与协同挖掘,为高校思政课引入博物馆、展览馆、历史文化遗产等多样鲜活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
完善评价机制,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高校思政课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如何,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导引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融入的实效性。其一,明确评价构成要素。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过程、评价内容等构成要素,具体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评价机制顺利运行。其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各项指标的设置及其内在关系。例如,对于思政课教师,主要评价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设计、实施和总结,侧重评价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对于大学生,主要评价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收获情况,既包括知识学习情况,也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情况,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三,做好评价结果反馈。做好评价数据收集,确保评价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应第一时间反馈给评价对象,多以引导方式反馈,慎用批评方式,及时反馈融入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融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政课教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2023SXZZ003)、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历程、经验及启示研究”(21YJC710059)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