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发布时间: 2025-11-11 11:02:00 来源: 青海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揭示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认知系统,当前正处于体系转型与范式重构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通过知识体系的重构、理论范式的突破与研究方法的革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一、知识创新:交叉融合视域下的知识体系重构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是关乎学科本体性与结构性的深层变革,既包括知识内容的更新与拓展,也涵盖知识体系结构的优化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革命与人文思潮激烈碰撞、多学科知识深度交融的时代。知识创新不仅意味着对传统学科内容的深化与问题域的当代重构,也包括对新兴交叉领域的开拓与学科边界的融合,涉及知识逻辑、认知体系与思维方式的全面革新。总之,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是一项既要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又须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的系统工程。

  从当代路径来看,知识创新可从理论、方法与实践三个维度加以把握。在理论层面,表现为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展,既包括对传统理论范式的批判性超越,也包含对核心理念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阐释。以数字人文为例,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正经历从文本阐释向数据解析的深刻转型,推动认识论层面的深刻变革。在方法层面,研究方法呈现深度交叉融合趋势,跨学科方法整合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与传统研究手段的结合日益紧密,生成式语言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与文本生成,社会模拟与大数据分析正在重塑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与知识产出机制。在实践层面,学术研究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现实问题,学者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议题的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实践转化。

  在创新机制方面,知识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制度保障、梯队建设与平台协作的协同推进。制度保障上,要构建以预研培育机制与系统化交叉资助体系为核心的支持架构,为原始创新提供资源支持与制度容错空间。可通过设立跨学科重点课题、推行青年学者导师制等方式,激发原创活力,强化学术传承;依托学科交叉扶持计划,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在交融中实现创新。梯队建设上,应形成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代际协作与知识传承机制。通过学术共同体的信息共享、合作研究与协同创新,构建知识创新网络,推动学术研究在延续中实现更新。平台协作上,要着力构建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联合体,积极打通学术知识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通道,促进学术成果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实际运用,推动形成知识从生产、传播到应用的全链条闭环,实现学术发展与现实需求的双向赋能。

  二、理论创新:回应时代课题,构建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根本任务在于系统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构建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眼光的自主知识体系。理论创新植根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鲜明的问题意识与高度的学术自觉,主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理论与现实难题,通过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与时代标识性的理论观点,为国家发展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是一项高度自觉且系统复杂的建构过程,其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延伸与范式重构。在继承既有理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语境与现实需求,进行批判性审视与创造性发展。二是方法交叉与技术融合。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多智能体系统等新技术的兴起,推动研究方法的跃升,促进传统质性与定量方法实现深度融合,不仅拓展了研究视域,增强了分析能力,也重塑了理论提出、论证与解决的逻辑路径。三是理论问题与实践导向相结合。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国家和全球层面的重大现实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生态文明领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阐释等。未来,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生态文明的理论构建、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等前沿问题,推动学术研究超越学科导向,持续推动理论创新。

  在机制保障层面,理论创新需要制度建设、梯队建设与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支撑。制度建设方面,要完善学科发展规划,健全学术资助与奖励机制,探索工作室制度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为学科建设提供规范与保障。梯队建设方面,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与青年人才的培养,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学科人才体系,特别是要建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化科研团队。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规划建设理论课题实验实训平台,设计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创新平台功能,推动工作室理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同时,要强化学理建构与政策实践的良性互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数字文明对社会结构的重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等前沿问题,深入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尤为重要的是,要在扎根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理论创造活力与话语传播效能,积极参与全球知识治理,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使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三、方法创新:运用新兴技术,提升研究深度与效能

  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传统研究方法面临解释力与适应性的双重挑战,其固有框架难以有效回应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社会计算等前沿技术与研究实践的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研究方法的革新,充分利用计算社会科学、社会实验、仿真模拟、大数据分析等,重塑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一是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规模社会系统(如舆情动态、消费趋势、区域发展等)进行精细化分析与趋势预测,结合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网络分析,更精准地把握社会舆情的演变规律与发展动向。二是充分运用多智能体仿真、系统动力学模型、社会计算实验等方法,在可控参数条件下推演复杂社会系统行为与宏观模式。例如,在评估公共政策效应时,可通过构建人工社会场景,模拟不同政策干预下群体行为的演化路径,从而有效识别治理体系中潜在的系统性与结构性风险,为制度设计提供前瞻性预警。三是充分运用融合量化分析与深度质性研究的混合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与行为追踪、模式识别等技术,将微观量化趋势与宏观分析框架中的深度理解相结合,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统一,探索跨学科方法论的融合创新,推动知识生产更科学、更系统。四是促进协同建模与跨学科方法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数字化转型等复杂社会问题,要整合社会科学、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工具,推动协同建模与跨学科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既包括知识谱系的拓展、理论范式的突破与研究方法的升级,也包含对世界发展格局与价值秩序的整体性把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站稳人民立场,具备世界眼光,以开放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