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法治人才建设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13 10:52:00 来源: 青海日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生态保护、邻里纠纷调解等领域的法治需求愈发多元,尤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电商发展等场景中,群众对合同起草、权益维护、风险规避等专业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基层法治人才已成为连接法律体系与乡村群众的重要桥梁。因此,探究适配乡村振兴的基层法治人才建设路径,是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拓宽引才渠道,破解“供给不足”难题

  引才需兼顾“本土适配”与“外部补充”,构建多元人才供给格局。其一,聚焦本土挖潜。优先招录熟悉本地方言、通晓乡村习俗的本土青年。同时,与政法类高校合作开展“乡村法治定向培养计划”,按县域实际需求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特色课程,融入乡村调解、基层治理等实操内容,从源头解决人才适配性问题。其二,激活外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邀请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组建“驻村法律服务团队”,定期驻点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仅负责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基础工作,也为乡村产业项目提供全流程法律指导。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组成“法治帮扶队”,定期下沉偏远乡村,通过以案释法、现场答疑等方式服务群众,同时为本土人才提供实操指导,填补专职人才缺口,形成本土人才守阵地、外部人才补短板的互补模式。

  创新培育模式,解决“能力欠缺”问题

  基层法治工作需法理兼顾情理,突出实战化精准化,避免纸上谈兵。其一,搭建“县乡联动”培训平台。以县级司法行政部门为核心,依托乡镇司法所建立基层法治人才培训基地,邀请一线法官、乡镇资深调解员、农业农村领域法律专家、“实战派”讲师授课,围绕乡村高频需求设计课程。例如,针对土地纠纷,重点讲解权属认定、流转合同规范等实操要点;针对集体经济,聚焦股权分配、项目合作中的合同风险防控;针对邻里矛盾,传授“先疏导情绪、再讲人情、最后释法理”的调解技巧,同时通过模拟调解、案例研讨、现场复盘等形式,让人才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二,推行“导师帮带”机制。为新入职人才配备具有丰富基层法治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导师,签订帮带协议,明确“跟着办、试着办、独立办”阶梯式带教目标,帮助新人快速熟悉乡村工作流程,避免“懂法律但不懂乡村”脱节问题。此外,组织人才到村级法治工作站、乡镇矛盾调解中心、县级法院民事庭轮岗,全面接触基层法治各环节,成长为“懂法律、懂乡村、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用才体系,促进“人才活力”释放

  要实现人尽其才,就必须精准定岗、完善联动机制,避免人才闲置。其一,明确“岗位清单+责任清单”。结合各村产业特色、治理重点分配人才,产业发达村的人才侧重集体经济项目法律指导、农村电商合规服务,生态保护重点村的人才聚焦环保纠纷调解、污染问题依法处置,矛盾多发村的人才专注日常纠纷排查、法治宣传,避免一人多岗、职责混乱。同时,明确量化指标,要求人才定期参与村级事务决策会议、审查村级合同、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等,确保有事可干、有责可担。其二,建立“跨村联动+线上响应”机制。针对小型村庄、空心村法治需求分散、人才不足等情况,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流动服务组”,定期进行巡村服务,集中处理复杂纠纷、开展法律咨询。搭建“乡村法治服务小程序”,村民可在线提交咨询需求、上传合同文件,人才通过小程序实时响应,实现“线下巡村+线上服务”无缝衔接。

  完善留才机制,筑牢“向下扎根”保障

  留才要重点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与“发展之盼”,让人才有奔头。其一,作好生活保障。加大基层法治岗位政策倾斜力度,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对偏远乡村、山区的法治人才额外发放一定的交通、生活津贴;推进乡镇人才公寓、青年驿站建设,配备家具、家电等基本生活设施,解决人才住房难题;主动协调当地学校、医院,为人才子女入学开通绿色通道,为人才家属就医提供优先挂号、检查服务,切实降低人才扎根基层的生活成本。其二,促进职业发展。明确将乡村法治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星级法治人才”评选机制,每年评选“优秀基层法治工作者”“金牌调解员”,评选结果与绩效工资、晋升岗位直接挂钩,提升人才职业荣誉感。其三,增强情感关怀。定期组织基层法治人才座谈会,倾听工作困惑与生活需求,及时协调解决;开展团建活动,增进人才间的交流互动;建立“人才家访”制度,定期走访人才家属,了解家庭困难,提供必要帮扶,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愿意留、长期留。

  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直接关系乡村治理成色与农民群众幸福感,要以“多元引才”补缺口、以“精准培育”提能力、以“优化用才”激活力、以“完善保障”固根基,逐步打造出适配乡村发展的高素质法治队伍。未来,要让这支扎根乡土的法治力量持续在发展产业、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推进改革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法治支撑,助力实现法治乡村与美丽乡村、富裕乡村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中司律师事务所〕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