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把医学人文关怀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该方案的发布不仅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价值。我国目前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仍不够紧密,医学教育“重业务技术教育、轻人文精神涵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应从认知建构、情感涵养、实践转化“三重进路”推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这既是回应人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期待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
认知建构:以价值理念夯实人文根基
认知是人文素养培育的起点。只有在理性认知层面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促进医学生自觉践行医学人文精神,把健康中国战略要求转化为价值追求。一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合理统筹思政课、专业课与人文课的有机衔接,构建内容涵盖历史、哲学、经济、美学、文学等领域,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医文交叉课程群”,引导医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实现“知识掌握、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统一。二要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推广互动式、案例式、情境式等传统优势教学方式,鼓励名医名家走进课堂,通过讲述从医经历、医患互动、临床伦理抉择等案例,把抽象的价值理念具体化、情境化,使课堂成为传播职业理想与价值信念的生动场域;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借助智能案例推演、虚拟病人模拟、AI辅助情境再现等手段,营造沉浸式、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让医学生在直观体验和深度互动中更好地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增强价值认同与实践能力。通过传统方法与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医学人文课程从“灌输式”走向“体验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深度统一。三要推动教学内容创新。面向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医学生开发契合其成长需求的医学人文教材,同时注重系统挖掘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等宝贵医学人文资源,让医学生认识到传统医学对个体生命状态与心理感受给予细致关注的优势,逐步形成以人文认知深化人文精神养成的长效机制,构建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稳固链条。
情感涵养:以情怀滋养强化人文认同
情感是认知转化为认同的动力。只有在心灵深处激发真切共鸣,医学人文精神才能由外在教育转化为内在情感,进而形成医学生稳定的职业信念。一要注重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把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校院发展的奋斗历程、医者群体的精神风貌转化为浸润心灵的教育资源,通过校史馆、医学史馆、生命教育馆等沉浸式场域,让医学生在与历史、文化、人物的互动中增强代入感和使命感,在氛围浸润中涵养医学情怀。二要发挥医疗故事的感召力量。借助舞台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把医学先贤的仁心仁术、当代医者的无私奉献以及医护群体的感人事迹讲深讲活,使“白求恩精神”“红医精神”等精神符号在生动的情境再现中鲜活呈现,让学生在故事叙事中直观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念与职业担当。三要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融入人文精神和理念,将规章制度中体现的人文理念内化为医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观念。四要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理想培育有机结合,使心理关怀不仅停留于情绪疏导层面,而且通过学业支持、人际交往指导等途径,帮助医学生增强韧性承受力与内在动力,不断强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情感认同。
实践转化:以行动锻造提升人文能力
实践是情感外化的落脚点。只有在真实的医疗情境中反复锤炼,才能把对医学人文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切实的职业能力。一要推动临床教学改革。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把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同理心培养等内容纳入实习与见习全过程,让学生在与患者的直接交流中,将所学的人文理念落实到诊疗细节之中。二要推动参与志愿服务。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宣讲、疾病防控、义诊咨询等志愿服务,使他们在面对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时,真切体悟“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社会实践中厚植服务人民的职业情怀。三要推动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院校与医院协同建设如患者服务中心、医患沟通实验室、医德医风教育基地等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角色体验和情境模拟中不断增强沟通协调与心理调适的能力,形成课堂教学与真实场景互动的良性循环。
医学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精神底色。坚持认知建构、情感涵养、实践转化一体推进,不仅是回应人民健康需求的现实之策,更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医学教育必须把人文素养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唯有在认知建构中夯实根基,在情感涵养中激发共鸣,在实践转化中锤炼能力,才能让人文素养真正成为医学发展的灵魂基石,托举起人民健康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陶思羽,广西医科大学;张孝飞,广西财经学院。本文系2025年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生命健康叙事视域下晚清日记的疾痛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25RWB11)、2024年广西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叙事医学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B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