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以红色文化助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时间: 2025-11-19 10:30:00 来源: 青海日报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密码,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智慧,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引领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阵地,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全过程,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年学生心灵深处。通过创新教育教学路径,提高育人实效,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进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应加强红色文化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型红色文化博物馆、线上红色艺术展览馆、沉浸式党史学习体验空间等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壁垒,拓展教育覆盖面。通过构建交互式、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交融中“走进”历史现场,亲历长征路上的风雨征程、聆听革命先烈的铮铮誓言、感受各族儿女并肩战斗的深情厚谊,从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形成具象化、情感化的深刻认知,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其次,应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渠道与阵地。除依托学习强国等主流学习平台开展系统化理论教育外,还应积极进驻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青年群体集聚的社交媒体平台,开设“红色记忆”“民族团结故事汇”“我身边的共同体”等专题栏目,发布主题短视频、互动H5、图文推送等内容,实现精准化、分众化传播。同时,可深入挖掘红色影视作品中的感人故事、典型人物和真实历史片段,提炼其中体现民族团结、共御外侮、同心筑梦的精神内核,将其转化为动漫、微电影、短剧、表情包等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文化产品,以“小切口”讲好“大主题”,用“青年语”传递“主旋律”。再次,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中。可通过举办“红色故事我来讲”短视频创作大赛、“重走红色足迹”直播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资料,在创作与分享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理解,让红色文化不仅“看得见”“听得到”,更“悟得透”“传得开”。

  加强教育引导,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层机制

  首先,要强化分众教育,实现精准施教。精准把握各类群体的思想特点与成长需求,打破民族、地域、身份的界限,构建覆盖全体、各有侧重的教育体系。对文科学生,可侧重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理论阐释,引导他们从学术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逻辑;对理工科学生,可通过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案例,如数字红色展馆建设、红色资源数据库开发等,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同时,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找准红色精神与青年成长的契合点,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方法,增强情感共鸣,推动学生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变。其次,要推进分层教育,实现循序渐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育人链条。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设计阶梯式教育内容。低年级学生可侧重于讲述红色故事、参观革命遗址、赏析经典影视等层面,帮助他们建立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基本认知;中年级学生则应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经典文献研读等形式,引导其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对于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则应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活力。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理论根基与现实基础。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利用“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节点,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使红色文化教育始终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时代脉搏。

  提升教师素养,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

  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知识扎实、教学业务能力精湛的育人队伍,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系统性工程。高校教师既要精准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及相关政策,也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家国情怀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准融合。其次,要健全教师管理评价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中,通过建立科学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对教师在红色文化传承、学生思想引领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察,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及理论素养,推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再次,要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地方各级高校要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研修班、跨学科教学工作坊、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等活动,鼓励教师深入红色历史遗址、革命老区等场域,在沉浸式参观和学习中加强对红色文化、民族奋斗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理解。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校团委。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SZ102)、北部湾大学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5ZLYB02)的研究成果〕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