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家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述要

张峰 发布时间:2018-01-29 14:34:00 中国西藏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正确的民族观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贯彻落实这一关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精神,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的主要创新性论断。

  一、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对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多民族存在的客观性。“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存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坚持从多民族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其次要认识到多民族是我国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从现实上看,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再次要树立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又强调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不能把多民族当作“包袱”,不能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不能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如何认识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多元是指多民族的客观存在,一体就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格局中,一体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各民族情况会发生盛衰的变化,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长存却是主线,尽管有过民族纷争的情况,但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却是方向。因此,我国各民族都要把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各民族的自觉,为此就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特别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如果对青少年放任不管,他们就容易受错误思想特别是错误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的影响,有的甚至会走上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安全的道路。” 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积极做好双语教育工作。“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特别是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能够造就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实行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的实践证明,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水平低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体现在政治制度层面就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是要坚持的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理论上看,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我们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来、依此依存。只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才会有正确的民族政策。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不断完善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在民族问题上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首先是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其次是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不能因为当事人身份证上写着“某某民族”就犯嘀咕、绕着走,处理起来进退失据。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