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几处新的考古挖掘中 有两个是西藏之最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文物大省,文物风格独具特色,是全国文物重要省区之一。
分散在青藏高原之上的灿烂文物,不仅真实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和人文,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宝贵资源。
“十三五”期间,西藏文物保护维修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据报道,近期,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山南、阿里、昌都等地进行考古发掘时,都有重要发现。
山南考古发掘出土陶器最多墓葬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厅村墓地。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厅村墓地出土的器物。图片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4月9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以“新时代、新思想、新起点、新作为”为主题的2017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在拉萨召开。在这次分享报告会上传出消息,2017年4月底,西藏文化保护研究所考古人员与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在对山南市洛扎县两座早期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西藏境内距今单个墓葬出土陶器最多的一座墓葬。
据西藏文化保护研究所考古研究人员赤列次仁在报告会上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墓地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厅村,抢救性发掘面积约为200平方米,所发现的两座墓葬形制均为用青石板砌筑的近正方形石棺葬。出土的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器型以圜底罐局居多,有单耳、双耳、无耳等。
根据最新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厅村墓葬考古学年代为距今3000年左右的早期金属时代。考古人员由此认为西藏南部高山峡谷地带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之间的早期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是一个全新的已经进入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存。
阿里考古发掘迄今西藏境内最早墓葬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远景(资料照片)。
据4月10日权威媒体报道,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考古队在对札达县象泉河支流桑达河谷台地格布赛鲁遗址、象泉河中游相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与调查时,发现迄今所知西藏境内最早的墓葬。经放射性碳素检测,这一区域的墓葬年代有两个时间段:距今3560—3000年期间和距今2310—2127年期间。早期墓葬均为石室墓,晚期为竖穴土坑墓。
据介绍,此次考古发掘获取陶质、石质、骨质、铜质、铁质、木质、玻璃、贝饰、皮质等各类遗物300余件(组),收集一批人骨、动物骨骼,采集朽木、木炭、土样、作物种子等分析样品20余个。
昌都市发现吐蕃时期摩崖石刻造像遗存
西藏昌都市发现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造像局部(3月15日摄)。次巴多吉 摄
日前,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发布信息,在西藏昌都市察雅县阿孜乡境内发现若干石刻造像,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吐蕃时期的阿觉查纳摩崖石刻造像遗存。
此次发现的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察雅县阿孜乡北约8公里的勒布曲和色曲交汇处,靠近勒布曲河右岸阿觉查纳山嘴崖面。该造像分布于近10米长的4个转角崖面上。
目前,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已在第一时间对摩崖造像进行了保护,并对施工单位下发了要求停止继续对发现摩崖造像的地方开采石料的通知。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省(区、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文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顺应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西藏自治区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保护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让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活”起来,推进实现由文物大区向文物强区发展。(中国西藏网文 综合/王东)
-
植树造林把雪域高原建设得更绿更美
拉萨大力实施的“树上山”工程造林绿化保存面积达3323亩,成活率达75%以上,在西藏自治区全区实现了海拔3900米以上山体人工造林零的突破。[详细] -
走进国博 感受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日前,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教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详细] -
寻找特别的“你”|国际博物馆日到西藏文化博物馆“闻•悟西藏”
“5•18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要放“大招”了,即将举办的“闻•悟西藏”研学活动,让观众在北京也能体验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