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坪头村:灾后重建依托羌文化实施乡村振兴
图为茂县坪凤仪镇坪头村大门一角。郭洪兴 摄
溪水潺潺、果树飘香,羌楼错落有致、小巷一尘不染、空气格外清新,村民微笑动人。走进坪头羌寨,宛若世外桃源。
传承羌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坪头羌寨已然成为阿坝高原上的一座文化活态博物馆,带动老百姓致富并致力于乡村振兴,构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画卷。
重建谋划高瞻远瞩 传承展示悠久古羌文化
坪头村95%的村民是羌族,“5⋅12” 汶川特大地震重建中,该村沿袭了羌族“依山居止”的传统建筑风格,房屋依山而建,古朴恢宏,极具羌民族民居特色。
如今,寨中房屋错落有致,灰墙白顶、黄泥片石,房顶上羊角演化而来的角,窗户上的羊头图案、万字格,窗台和屋顶的白石神,无不展示着羌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走进寨子,在羌文化广场品咂酒、跳锅庄,男女老少身着艳丽多彩的羌族服饰尽情起舞,羌族刺绣在每一个羌人身上得到了灵动的展现。你还可以了解到神秘的傩文化、释比文化、羌族饮食文化。
给外界展示的是羌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游客看到的是世界绝无仅有的羌文化活态博物馆。
发展乡村旅游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身羌族刺绣、身材苗条,笑容迷人、落落大方,讲解寨子里的历史和羌族文化头头是道。羌寨阿姐张泽莉是土生土长的坪头羌寨人,也是寨子里从事乡村旅游发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寨子里发展到今天,全靠灾后重建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张泽莉说,忙完了自家酒店的工作后给游客当义务讲解是她最开心最自豪的事。
地震的时候,她28岁。那时候还没出过寨子,除了放羊种地什么都不会。如今,她经营的乡村酒店同时可以接待60桌客人并还在扩大规模。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她一生中都不会忘记当时山西省对坪头村的援建。
据张泽莉回忆,当时一家人被安排到山西。她到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从普通的岗位干到了管理层。为今天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现在坪头村已初步形成以“羌文化”为主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格局,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休闲观光、避暑养生、采摘体验、羌文化摄影写生等相关业态的发展,拥有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夏摘果、冬晒太阳的“四季游”美誉。如今,坪头村已有乡村酒店(农家乐)50余家、客栈160余家,床位3000余张。
2010年10月,坪头村成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开启了该村从单一的种植生产模式向一、三产业交汇发展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之路。经营模式由以前农户个体变成了“村两委会+公司+农户”的捆绑模式,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既提高了村民收入,又发展了集体经济。
今年,坪头村又成功开启休闲养生项目,集体检、康养特殊人群追踪定位、康养食材基地体验活动等全套服务,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特色产业发展有特色 村务建设稳步有序
坪头村地理特征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树木众多,药沟溪水穿村而过,既满足了农田灌溉,也是村内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村内水果主要以车厘子(甜樱桃)、羌脆李、红富士苹果、枇杷为主,从5月车厘子成熟到10月均有鲜果;蔬菜主要以春莴苣、夏西红柿(芹菜)、秋白菜为主。
坪头村的水果蔬菜主要采取混合种植模式,进行标准化种植,果蔬实现一年四收,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牢固树立生态绿色理念,果蔬种植肥料坚持以羊粪等农家肥为主,确保了产出的水果蔬菜生态、环保、绿色,全村大樱桃、羌脆李等特色生态水果销售到全国各地。
村务建设方面,每半年不定期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向村民汇报村务、财务情况,自觉接受全村广大群众监督。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成立了“坪头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明确了村干部分工,并根据需要引进专业人才,稳步有序推动全村集体经济发展。
公司每年收入约80万元。同时,为失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现有景区环保人员共80人,景区讲解员20人,餐饮服务人员180人,旅游产品销售从业人员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