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汶川地震十周年 > 本网独家

【十年】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乡村振兴让民族文化焕发生机

巫姗燕 发布时间:2018-05-06 21:34:00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从赏梅花,一直到现在的采茶, 然后再过几天我们的漂流还有避暑,从6月1日到9月1日的订单都是满满的,每天都有500个客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说起牛飞村的变化,沈艳燕脸上流露出满满的喜悦。”

   

  图为身着羌族服饰的沈艳燕讲解民俗旅游

  5月5日下午4点,参加“奋进•巨变•展望”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全国网络媒体四川行的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的牛飞村,它还有一个更别致的名字——走马羌寨。牛飞村是经九环线东进平武第一个具有浓郁羌族文化氛围的羌寨,全村羌族群众占95%以上,享有“羌乡第一村”的美誉。羊头是羌族的图腾,走进走马羌寨,随处可见的羊头、碉楼、檐角等羌族元素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很难想象,这样美丽的牛飞村,在地震中遭受过重创。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牛飞村有191户农房垮塌、20户房屋严重受损、59人在地震中遇难,700余人无家可归。自汶川地震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民俗文化优势,牛飞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沈艳燕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带头人也已经十年了,今年是这个村庄快速发展的一年。

  地震前,沈艳燕在城里经营一家家政公司。2004年,她因帮助20名下岗职工解决就业问题,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2008年5月12日,当地震的消息传到沈艳燕耳中,她说:“到了祖国危难时刻,我想再为国家做点什么。”就这样,她毅然放弃在城市经营多年的家政公司, 14日就回到故乡帮助当地老百姓度过难关,一待就是10个年头。

   

  图为沈艳燕的作品“古羌茶席”。去年作为四川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唯一的实物作品。

  回到家乡后,沈艳燕开始教村里的妇女们织绣,在平武多个地区举办羌族刺绣培训,这不仅使妇女从地震的痛苦中走出来了,还抢救了羌族文化。沈艳燕说,在以前,因为观念问题,年轻妇女们基本不会羌绣,都是老一辈才做,也从不穿民族服饰。而沈艳燕从小就在祖母的耳濡目染下,能歌善舞,穿针引线,她认为羌家女性应该是心灵手巧的,都应该学学羌绣制作。

   

  图为沈艳燕展示羌绣技艺,游客可以在寨子里进行羌绣体验。

  2012年,沈艳燕筹资打造牛飞村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并建设羌绣传习所。传习所开班后,每年培训500名羌族绣娘,带动上千名妇女居家就业。羌绣文化旅游产业园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让羌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灾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羌绣产业链,带动了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羌族妇女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如今,牛飞村的妇女们一有农闲的时候就来找沈艳燕学习羌绣,3个月就能出师赚钱了,但是要达到大师级还得3、4年。经过多年的努力,村民们终于转变了思想,原来传统文化也能致富,大家都致力于将羌族文化传到世界各地,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羌族妹子们的羌绣作品飞出了国门,不仅远销韩国、日本、美国等高端市场,还在联合国进行了展出。

   

  图为村民们自己制作的田园综合体沙盒,从河谷跑马场到高山滑雪场做了一套完整的规划。

  重建后的牛飞村浴火重生,小小绣花针潜藏着大能量,由非遗羌绣传承人沈艳燕一手打造的牛牛乡村旅游品牌正如火如荼的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去年5月,牛飞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现在50多户入合作社,带动了8户贫困户进入合作社,带动当地再就业成员300余人。合作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自主建设了合作社田园综合体,清理了河道,开垦了“牛牛农庄”,整理了田地,实行了厕所革命,改造了房顶,实施了生态种养“以稻养鱼,以鱼护稻”。种出的“牛牛米” 去年以35元/斤的价格销售了1000斤,今年改建的100亩田地早早就被预定了一万斤米出去,仅今年2月到4月三个月的时间就带动当地村民收入100多万元。

  “我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让我们都非常有干劲。”说起今年的目标,沈艳燕信心十足:“今年年底,希望我们牛飞村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成为平武县的示范,将寨子做成一个能每晚容纳1000人的体量。在资金方面,政府也在努力帮助我们。”(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巫姗燕)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