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时代·藏东明珠 > 本网原创

【新时代•藏东明珠】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贾华加 发布时间:2018-06-05 14:4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近年来,芒康弦子、丁青热巴、芒康盐井古盐田、江达波罗木刻制作技艺、嘎玛嘎赤画派唐卡……这些展示着昌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康巴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得益于昌都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王淑

自上世纪80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昌都市始终以传承、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建立非遗名录数据库,加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抢救工作,在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措施下,昌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图为盐井古盐田。 摄影:陈卫国

出版发行多项非遗专著

近年来,昌都市出版发行了多部非遗专著,光盘有《西藏昌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歌舞艺术》《昌都锅庄》《丁青热巴》《芒康弦子》《贡觉锅庄》《左贡锅庄》《相约三江》等;图书有《寻根——身边的遗产》《昌都民间谚语》《昌都民间歌谣》《昌都民间故事》《昌都卓谐》,昌都苯教绘画家族传承画册《古苯遗珠⋅东朵彩韵》《藏东歌舞艺术传承集萃》《嘎玛嘎赤画册》等,有力地促进了昌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2018年启动《昌都民间谚语》《昌都民间歌谣》《昌都民间故事》翻译工作。

图为波罗木刻 摄影:陈卫国

非遗进校园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昌都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宣传板,将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53个非遗项目下发各县(区)展示,共计制作展板1000多个;组织非遗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各类非遗展演展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演出场次达10余场;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昌都非遗操创编,并组织昌都市非遗操比赛;在各区县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波罗木刻 摄影:李元梅

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训

从2015年开始,昌都市积极组织唐卡艺术培训班,并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让广大的残疾儿童也拥有参加培训的权利;联合昌都市职校开办艺术班,至2017年共招收学员300人,传承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三大歌舞;每年年初,组织召开传承人座谈会,宣传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开展传承活动交流,引导传承人积极从事传承活动,促进非遗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昌都市群艺馆、昌都市康巴艺术团都举办了专题培训班,重点培训昌都三大歌舞,同时“以演代训”的方式对各县民间艺术团人员进行培训,传承保护昌都优秀歌舞。2015年,昌都市唐卡画院成立后,当年培训唐卡艺人30人,2016年15人,2017年14人,2018年计划培训10人。

2016年,昌都公布首批市级代表性项目30项,传承人60名。2017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公示,昌都增加4人(2017年12月28日公示),第五批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昌都增加13个(2017年11月27日公示)。2018年嘎玛德勒老人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2018年5月8日公示)。

让非遗“走出去”

为不断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昌都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圳文博会、海峡两岸文博会、西藏文化博览会等活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举行各类展演和展示活动,宣传、展示昌都非遗项目。每年的法制宣传月,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2015年至今,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000余份。

落实非遗保护资金

以“专项资金、专项使用”为准则,严格按照经费分配表落实昌都市非遗保护经费,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2016年落实非遗保护经费418万元,2017年落实资金337万元。2018年争取落实资金350万元。

截至目前,昌都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8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15项;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项目30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的项目6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人、市级非遗传承人58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20余人。(中国西藏网 记者/贾华加)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