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时代·藏东明珠 > 本网原创

话说茶马:你看到的“藏式”金银器 很可能出自不同民族匠人之手

杨悦笙 发布时间:2018-07-18 11:56: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中华民族对金银器的使用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的金面具、汉代的金缕玉衣到清代的金银香囊,都有着巧夺天工的技艺。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金银器作为配饰的使用至今也很普遍,苗族的银头饰、彝族的银挂坠、傣族的银镯、藏族的金耳环、金银腰带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配饰。


图为白族匠人正在制作藏式包银木碗。摄影:杨悦笙

金银饰品的背后,除了有各民族自身文化中的“传说”“讲究”,更有趣的是互相之间文化的借鉴与交流。据记者了解,苗银拉丝技艺以黔东南为盛,近来越来越多被借鉴到四川彝族、云南白族的配饰制作之中,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也被傣族、白族作为一种吉祥符号雕刻在银镯、银链上。除了文化的交流互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也对民族配饰产生了影响,例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村民的金银器打制价格,往往与当日的国际金银价挂钩,很多广州生产以及进口的金银器,也开始在云南、四川的民族地区见到。


图为昌都一家金银加工店的产品,由大理白族匠人制作。摄影:杨悦笙

饰品纹样的互鉴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背景是人的交往、交流。茶马古道是传统上西南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路线,沿着茶马古道,今天的民族文化交流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传统的范围和频率。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枢纽,在记者走访的昌都市卡若区、贡觉县、江达县、芒康县等地,有大量金银器加工店,均由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匠人经营,年份长的有三十余年,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图为昌都街头,藏族顾客在选购白族匠人制作的藏式金器。摄影:杨悦笙

在昌都市一家金银加工店,杨氏店主告诉记者这间店铺是父亲“传”给他的,他接手也有5年了,主要制作一些藏族特色配饰,金戒指、金耳环是最多人买的,藏刀、藏腰带、嘎乌盒等藏族传统的金银器他们也很擅长打制,昌都的金银加工店大都是大理鹤庆的白族老乡开的,白族匠人制作的藏式配饰工艺精湛,在西藏口碑很好。另一家在昌都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店主告诉记者,论手艺,还是大理老家那边的匠人更好,在西藏经营的老乡,遇到大的订单时,还是会交给大理老家的厂里做。记者在大理鹤庆走访时,也曾统计过,半数以上的白族金银器加工品均为藏式,多销往西藏、四川甘孜和阿坝、青海玉树等地。


图为一个在昌都从事金银加工的大理匠人的工作室。摄影:杨悦笙

大理鹤庆县新华村的一位段氏匠人专注制作藏式包银碗已经十多年了,他制作的藏式包银碗在昌都、甘孜等地都是独一份,生产效率也很高,所以积累下来已家业不小。他告诉记者:“我们白族的很多金银手艺都是在藏族那里学来的,比如从小就到藏族聚居的地方学手艺,他们做东西讲究精益求精、不计功时,我小时候跟过的藏族手艺人都令我佩服,但我们也教会了藏族手艺人使用模具,提高生产效率,不同文化之间就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文化遗产是大家的,不应该分彼此。”(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悦笙)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话说茶马:西藏人民口中的“果噶”指什么?

    茶马古道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从经贸、民俗、历史到饮食等各个角度不一而足。但在所有对于茶马古道的讲述中,都绕不开沿途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因为茶马古道本来就因交往而起,因交往而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