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人文地理83期 > 精彩推荐

仓央嘉措新版诗歌诞生

罗洪忠 发布时间:2018-03-13 09:49:00 《西藏人文地理》

  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后,着手收集、整理和出版仓央嘉措文化系列丛书,尤其是在整理、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版本等方面,努力追根求源。随着对仓央嘉措拉萨原始木刻版58首诗歌的整理和翻译,在保持仓央嘉措诗歌玉润珠圆、民歌风韵的同时,从诗歌内容到形式,从文风到译文等,尽量做到正本清源,形成新的风景线。 

  仓央嘉措诗歌目前出版的汉、英两种版本就有很多,诸如印度人达斯在《藏文文法》1915版中收集的英文版59首,于道泉1930年翻译的藏、汉、英《仓央嘉措情歌》62首,西藏自治区文化局翻译的汉文版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汉文版本74首,1981年庄晶整理本的汉文版收入120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汉文版本124首。国内几个英文版本收入仓央嘉措诗歌数量也不一样,于道泉的66首,斋林•旺多的71首等,不一而足。甚至在西藏民间,还出现了一本440多首的藏文诗歌手抄本。

  仓央嘉措到底有多少首诗歌,尚未有一个准确数据。据《藏族文学史》主编佟锦华先生统计,目前集录成册的有“解放前即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不过,于道泉在《仓央嘉措情歌》译者小引中,就曾怀疑“下面这六十二节歌,据西藏的朋友说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是否是这位喇嘛教皇所作,或到底有几节是他所作,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

  庄晶在《仓央嘉措初探》中就曾指出,“从抄本的文风看来,前后极不统一,大多比较粗糙,内容也混乱无章。木刻本所录的诗歌虽然多数非常优美,但分析一下内容,也有前后矛盾,甚至水火难容之处。”庄晶继而以两首情歌作对比:“默想上师的尊面,怎么也没能出现。”“没想到那情人的脸蛋儿,却栩栩地在心上浮现。”这两首自相矛盾的诗,怎能同时出现在《仓央嘉措情歌》版本集?是否为当时的市井歌谣而强加给仓央嘉措?

  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成立后,着手收集、整理和出版仓央嘉措文化系列丛书,尤其是在整理、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版本等方面,努力追根求源。随着对仓央嘉措拉萨原始木刻版58首诗歌的整理和翻译,在保持仓央嘉措诗歌玉润珠圆、民歌风韵的同时,从诗歌内容到形式,从文风到译文等,尽量做到正本清源,形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谈起翻译拉萨原始木刻版,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巴桑罗布介绍说,仓央嘉措到底为我们留下了多少诗歌,或者说哪些是属于仓央嘉措诗作,哪些则不是?若从不同版本作品的风格、形式、境界等,也很难辨别这些诗作是否出自仓央嘉措之手。有些仓央嘉措诗歌版本的编者出自藏学大家之手,少的57首,多的124首,也弄不清哪些是仓央嘉措诗歌。他渐渐意识到:只有追根溯源,或许才能正本清源。于是,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就开始着力寻找仓央嘉措诗歌的原始版本。2017年7月,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多吉平措博士找到了拉萨木刻版本。

  “这次发现的拉萨版本为传统的长条经书式版样,共收入58首仓央嘉措诗歌,其中55首为六言四节诗,三首为六言六节诗歌。但这个版本与同期拉萨其它木刻版相比较,刀锋和纹路是一样的,但质量差得太远,错字异常之多,有的诗句残缺不全,有的跳行掉句,至今难以甄别等。”据巴桑罗布会长介绍,每首诗歌的第一节、第三节和第五节都没有打“榭”号,这表明第一节与第二节、第三节与第四节、第五节与第六节各是一句话。如这两句中间都没有“榭”号,这二十四个字构成一首六言四节诗。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美感,他们只好将两句话分四节来吟诵,但不写(榭)号,以防伤及正字文法。

  巴桑罗布会长将眼下所能看到的仓央嘉措诗歌版本同拉萨版本相比较,认为所有版本和译本的最初来源是拉萨版本,拉萨版本是源,其余版本是流。如1915年的达斯辑本59首中,52首收自于拉萨版本;1930年于道泉整理的66首中,有58首收自于拉萨版本;198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整理本74首中,58首收自于拉萨版本;1981年庄晶整理本124首中,57首收自于拉萨版本。而曾缄、刘希武、苏朗甲措、王沂暖、陈庆英和龙冬等藏译汉文本中,也基本上把拉萨版本58首都翻译成汉文了。

  巴桑罗布会长翻阅拉萨版本,其标题为《仓央嘉措传——念珠辑录》,让他疑惑不解的是,拉萨版本标题为何称“传”?作者念珠是何许人也?可达斯却将拉萨木刻版标题改为“仓央嘉措道歌”,而于道泉辑本则翻译成《仓央嘉措情歌》,自此“情歌”大行其道,扩大了仓央嘉措的知名度。庄晶整理本124首藏文本没有标题,其译文标题是“仓央嘉措情歌”。西藏人民出版社《仓央嘉措道歌集》的藏文标题是道歌。他经过对全部内容的仔细校勘证明,这一版本来源于拉萨版本。

  该协会找到拉萨木刻版后,便让藏汉文功底深厚的专家担任翻译,将其定为《仓央嘉措诗歌——念珠辑录》。在巴桑罗布会长看来,念珠将58首诗歌称作“仓央嘉措传”,是讲不通的。他也感到,若将仓央嘉措诗歌称为“情歌”或者“道歌”,既不是拉萨版本的原标题,也不利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更不足以全面、准确表达真实的诗歌意境和风格。

  巴桑罗布会长阅读其他版本时发现,除了拉萨木刻版外,其他版本都或多或少都存在擅自增删诗歌的情况。就拿“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这首诗歌非常流行,可拉萨版本中没有这首诗。拉萨版本第47首诗歌,“对于无常之死,若不常常去想,纵有盖世聪明,实则如同傻子。”因原文残缺不全,很多版本都将这首诗给删除了。

  “藏文中正字问题是指不准确、不完整的文字,不完全等同于错字。这次我们发现的拉萨木刻版存在很大的正字问题,58首诗歌正字完全准确无误的仅有5首。对于熟谙藏语文,有一定藏族民间文化素养的人来讲,这些正字问题是可以解决,能够纠正的,译文时也不会遇到大的歧义或特殊困难。”巴桑罗布会长讲到这里时说,“于道泉先生的整理本,是在完全没有处理正字问题的前提下进行译文的,这一点至今清晰可见。于老先生也对自己的翻译表示抱歉,毕竟他当时刚学习藏语的时间不久。”

  巴桑罗布仔细阅读拉萨版本,看到里面词句残缺或者上下跳行的至少有6首诗歌。这种掉字、跳行,诗句残缺不全的状况,比起正字问题的校正要困难得多,不少版本未能纠正。他们在整理、翻译仓央嘉措诗歌原始版本,通过版本研究校勘纠正正字问题等,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僧人情诗”的一种猎奇心理,而是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植入现代生活。

  在物质文化生活贫乏的旧西藏农牧区,却极富民间文学,民歌更是无时无刻不绝于耳。无论是农家还是牧人子女,长到十来岁还不会唱十来首民歌,就非常没有面子。巴桑罗布会长仔细研读拉萨版后说:“《仓央嘉措诗歌》,主要是300多年前流传于拉萨民间的情感、抒情歌谣,完全来自西藏的传统民歌,甚至可以说,它就是民歌的一部分。仓央嘉措创作或者采集的谐体民歌型短诗,语言通俗易懂,在整个藏族地区几乎家喻户晓,人人喜闻乐见。”

  当谈起仓央嘉措诗歌的风格时,巴桑罗布会长介绍说,仓央嘉措诗歌在格律上属于谐体民歌,木刻版58首诗歌除3首是六句外,其余55首诗歌都是四句,每句六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音节三拍。这种谐体民歌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还可以民歌曲调演唱,极富音乐美感。诗歌寓情于喻,多取比兴;直抒胸怀,采用白描手法,自然而畅快,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

  巴桑罗布会长翻开协会专家翻译的《仓央嘉措诗歌》,这些诗歌艺术多种多样,有不少通篇比喻的诗歌:“芨芨草已霜冻,又来使者寒风,拆散蜜蜂花朵,祸首就是它两。”该诗借草丛中盛开鲜花和风月雪霜这些自然景象来比喻人们的情感,以霜冻对鲜花、寒风对蜂蜜的伤害,比喻坏人的凶恶本性。有的诗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实:“烈马山上放牧,可用套索捕获;情人一旦反目,法术也难捕获。”该诗前两句以不驯的烈马比后两句中反目的情人,可谓就近取比,叹为观止,颇具西藏马背民族的特色。

  《仓央嘉措诗歌》主要以四句为主,也有六句诗。诗歌中有不少诗章采取直抒胸怀的白描手法:“帽子戴到头上,辫子甩到背后,说声请你慢走,回答请你留步,说声可别难过,回答很快再见。”该诗将戴帽、甩辫本来极为平常的动作,被诗人写入诗中后,却显得那么真切细腻,给人以动的画面;几句对话,也似乎平淡无奇,但一片恋恋难舍的深情,却寄寓在平淡之中;分别相送也是常事,可一旦注入了情感美酒,那情景也就让人格外陶醉了。短短六句诗,景中有情,诗中有画,成为一副充满生活气息的绝妙惜别素描。若不是诗人热爱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哪能达到这般高超的境界。

  该协会翻译的《仓央嘉措诗歌》,语言简洁朴素,寓意深刻,引起了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觉嘎教授的关注,计划做一次仓央嘉措诗歌音乐会,通过藏族传统乐器、合唱与交响乐队相融合的形式,将仓央嘉措诗歌以崭新的意境表现出来。此次音乐会大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从《仓央嘉措诗歌》选出15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挑选15名从西藏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作曲家,每人选择一首歌谱曲。

  据巴桑罗布会长介绍,仓央嘉措诗歌音乐会将是一次定位高、创新性强、结构完整的艺术盛会。前世是虚幻的,却又是实际的,这部分音乐非常悠扬、空灵,如同水中月亮的倒影,清晰又缥缈,肃穆又恬淡,委婉地将人们引领到今生音乐情绪当中;今生部分是音乐会的重心,从最初的世俗生活开始,逐渐进入到狼烟四起、充满血腥味的政教斗争中,仓央嘉措置身其中是无力的、孤独的,其内心世界是极其痛苦的,这部分音乐的创作要有张力,音乐旋律起伏不定,且高潮迭起;来世是对于理想世界的渴求和完美人生的梦想,这部分的音乐辉煌、明朗和大气,与前世部分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在宁静中回味,流连忘返。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