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聚焦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理 > 媒体聚焦

库布其沙漠:全球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样本”

赵永厚 李爱平 发布时间:2018-08-09 11:25: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从记事起,村里村外全是沙,房前屋后全是沙,晚上睡觉还得顶门。”80岁的高林树一直生活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北缘——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

作为官井村治沙第一人,高林树通过多年的坚持,种活了近千亩树苗,通过林下种草养羊,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这事发生在1986年。

库布其沙漠,自西向东绵延360公里,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其庞大的身躯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直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

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沿岸沙区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

如今已继承父亲高林树衣钵的高二云说,“当初在沙漠上种树是为了改善环境,这是不得不做的事。否则怎么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同样居住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中国治沙带头人王文彪深有感触地说,“最早治沙是为了生存,我童年的记忆中最重要的词汇是风沙、饥饿。”

1999年,随着库布其沙漠腹地杭锦旗一条穿沙公路的建成,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沙漠原来是可以“改造”的。“风沙可以变成风景,黄沙可以变成黄金。”王文彪幽默地概述。

对于鄂尔多斯市官方,治理库布其沙漠真正意义上的转机是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库布其沙漠治理开启了全新征程。

高二云介绍说,短短几年内,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官井村全村33万亩土地种树19.2万亩,今年春季仅沙柳苗条一项就卖了11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

正如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牛俊雁所言,库布其这个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变成了“希望之海”,公路南北纵贯,草灌乔筑成一道道绿色长龙。

由于库布其沙漠生态逐年好转,也使得这里的年降雨量不断增加,沙尘天气次数减少。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库布其沙漠上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530多种,沙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长到了1.5万多元。治理区内,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

鄂尔多斯,以“绿色”开启新的发展境界。中国防沙治沙现场会等大型会议相继在此召开,该市还先后获得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3年9月,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决议,将中国创造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此次大会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鄂尔多斯宣言》(下称《宣言》)。

该《宣言》明确提出,“推广政府、私营部门和当地社区三方合作模式,提供经济和生态服务,使企业和受土地退化和贫穷影响的当地农户能够分享成果。鄂尔多斯库布其的‘沙漠绿色经济’就是此类合作的成果体现。”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荒漠化模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查理⋅坎贝尔认为,世界上中国人口最多,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库布其的经验弥足珍贵。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得到成功复制,同时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中国各大沙区也成功落地。

此外,该模式已经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