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 经典著作

《资本论》简介

发布时间:2018-05-03 10:03:00 宣讲家网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第一卷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在第二卷中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II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在第三卷中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全部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信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要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

《资本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除了经济学内容,这部著作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整部著作贯穿着唯物辩证法,正像列宁所说,“虽然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马克思为这部著作付出了毕生精力。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担任《莱茵报》编辑的时候,他就开始注意经济问题。40年代中期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他系统地研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笔记。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他因回国参加革命而中断了经济学的研究。革命失败后他侨居伦敦,从50年代初起,重新钻研经济学,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和各种刊物。1857年7月-1858年6月,他写了50印张手稿,这是《资本论》的最初稿本,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写作这部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制定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作计划。这一计划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章节);(2)土地所有制;(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第一册《资本》分为四篇:资本一般;竞争;信用;股份资本。而第一篇“资本一般”又分为三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这一篇的划分成为后来《资本论》三卷的雏形。从1858年下半年开始,他在1857-1858年手稿的基础上开始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打算分册出版,但只在1859年出版了第一分册。1861年8月-1863年7月,他又写了23个笔记本的手稿,共200印张。这部手稿涉及《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系列问题,还深入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这是继1857-1858年手稿之后整个《资本论》的第二个稿本。

(责编: 陈冰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