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人文地理86期 > 人物志

源自雪域高原的温暖

汪璐 发布时间:2018-10-23 13:43:00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青藏高原的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到5000米、甚至可以登高到海拔6400米冰川,它们身上的毛绒,是牦牛赖以抵御高原严寒和超强紫外线的温暖外衣。

  严酷高寒的生存环境决定了牦牛绒许多优良的特性:保暖、防晒、透气、吸湿、亲肤。但在2012年之前,很少有人留意到它们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认知与发展,人们嗅到了其中的无限商机。

  黄莺,一个热爱藏地文化的牦牛绒产品设计者,她所在的公司和西藏许多公司一样,之前只做羊绒产品,后来也做牦绒的收购、转卖,再后来公司创立了一个牦绒品牌,几年努力,西藏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自主牦绒品牌——赛牦岗YAKOO。

  在古时,藏族人民将身黑而脊梁呈白,形象俊美、洒脱威猛的牦牛称为“赛牦”,“岗”在藏语中为“上方”之意,故将世界屋脊形象地称为“赛牦岗”,“YAKOO”即牦牛绒。


高原雪地虽然天寒地冻,但却是牦牛身上高级牛毛绒产生的良好环境(摄影/ 张守国)

  藏北的牧区生活,处处都能看到着牦牛毛和绒的编织品。牧民的传统是把它们掺在一起使用,撵成线、搓成绳,编制成帐篷、卡垫、背包、口袋甚至赶牛羊的“捂尔朵”等日用品。

  牦绒则和毛不一样,它被分梳机梳理后,在机箱里就像水墨画,柔软、细致,用手一把抓过去会十分舒服、滑糯。

  资料显示,一头牦牛的原绒年产量才2到2.6公斤,经过工厂清洗分梳以后就只剩产绒量的三分之一,而青藏高原所有的牦牛才1000多万头。这样的品质及产量赋予了它不可替代的商业与人文价值。

  薅绒,是制作牦绒产品的首要工序,季节是在牦牛换毛的夏天,这时是毛和绒自然脱落的季节,因此每年五月到八月采绒的人都特别忙。牧人们认为,采集牦牛绒时期不可以杀生。

  夏日清晨,广袤无垠的羌塘草原上,牧民扎西打开了自家的牲畜围栏,家里的几十头牦牛开始了一整天满山遍野的行走、去寻找食物和水源。

  生活在草原的牧民,足迹遍布海拔4000——5200米、甚至更高的高寒牧区,山间那些开着紫色花朵的砂生槐,带着满身硬刺,以低矮的姿态布满山谷河沟。对牦牛而言,砂生槐则是最亲密的伙伴,它们相伴着在这空气稀薄、天寒缺氧的高原环境里生存。牦牛行走时,砂生槐一类的灌木会截住它们落下的绒……牧民扎西会一根枝桠、一根枝桠地去寻找、捡拾,聚少成多地收集。因为他明白,这些散落的绒毛不仅可供自用,也是可以装进自己口袋的黄金。

  因为牦牛绒是紧贴着牛皮的,剪毛的剪刀对绒也无能为力,牧民们会在牦牛换毛的时候用梳子梳理它们的长毛,借以薅下那些换掉的绒毛。

  嘎培,生活在海拔近5000米的当雄牧场,他每天翻山越岭,收集草原上其他散户采集的绒毛,然后出售给赛牦岗YAKOO,再由工厂制作成牛绒产品。勤劳的付出让嘎培家的三个孩子都有了在内地上中学和大学的经济支撑。

  2012年,第一件“赛牦岗YAKOO”的产品诞生了,这是一条优质牦牛绒毯。

  黄莺设计的《雪域山水》系列中雪域江河流淌出的自然线条在广袤大地上穿梭,起伏的山峦、湖泊构成了不规则的图案……。

  2014年,带着“把源自雪域高原的温暖传送给每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人们”这样的理念,年轻的赛牦岗YAKOO正式走向了市场。

  当他们合作的牧民看到牦绒变成高雅的围巾、毯子、帽子、衣服等再次回到草原,牧民们被感动了,他们用手摩挲着、感受着,难以相信他们采集的牦绒竟然能变得非同一般的温暖、柔软与细腻。

  2018年7月,40岁的康巴汉子旦多拉着一车自己在牧区收购的牦绒来拉萨出售,收到绒款的第一件事,他就立刻用其中的几千元把自己早已看中的一款赛牦岗YAKOO牦牛绒毯买了下来,他说那是为母亲买的。在高寒的牧场,夜间必须在帐篷生起火炉,每当夜深,火炉渐渐熄灭,作为牧人的旦多,深深懂得这样温润精致的绒毯是母亲那一辈人不曾享受过的,送给辛劳一辈子的母亲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如今,赛牦岗YAKOO在牦牛绒生产制备技术上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司在保证牦牛绒天然环保特质的前提下,以现代化高科技生产加工工艺,将牦牛绒与蚕丝、羊毛、氨纶、棉、竹炭纤维、玉米纤维等混纺,最大程度地优化面料的质感和舒适感,以满足国内外不同需求的消费人群,让西藏的牦绒的产业优势得到最大化呈现。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