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改革开放我见证 > 征文作品

【改革开放我见证】穿越40年的今昔电影

李阳波 发布时间:2018-08-31 11:1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好久好久没进电影院了。

  最后一次走进影院是40年前腊月,我读小学一年级。

  那天学校包场看电影,票价5分,放映朝鲜影片《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那时候中国电影清一色是八大样板戏和《南征北战》等“革命题材”。但“革命题材”未必不受“批判”,一度,《红日》、《北国江南》、《林家铺子》、《不夜城》、《舞台姐妹》、《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等一批极受欢迎的“红色影片”已打入冷宫禁演了。进口片只有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兄弟国家的,欧美电影几乎绝迹,所以能看一场朝鲜电影也算稀罕事。

  那天,因为拷贝迟迟未到,几百名学生被挡在影院外挨冻,大家哆哆嗦嗦挤成一团,从午后等到傍晚,等到饥寒交迫,怨声载道。终于,送拷贝的蹬车匆匆赶来,工作人员跳下车直奔放映室。可没想到,入场口才被打开,由于人流太密,站在前面的我就瞬间被挤倒,无数双脚从我身上踩过……当我醒来,已躺在陌生的病房,剧痛难忍,妈妈、姐姐和老师站满一屋,姐姐还流着泪。经检查,我的伤是脑震荡和左肩粉碎性破裂,很严重。就这样,我治了足足半年,总算出院了。但从此,我也告别了学校:因为大脑受伤,肩胛隐痛,记忆衰退,学业荒废,被迫辍学了。

  一场突发灾祸,击得我几乎崩溃,求学路戛然而止,只能在家自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噩梦如影随形,从此我对电影院充满恐惧,但心底对电影的眷顾却难以割舍。当时,影片资源非常有限,除样板戏和《地道战》、《创业》、《决裂》、《夺印》等“红色影片”外,看不到其他电影。偶尔上映东欧片,影院外便排起长龙,一票难求!我大哥看罢《列宁在十月》、《瓦尔萨保卫莎拉热窝》等影片,便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姐姐则从鲁迅日记里得知先生爱看电影,在上海10年就看了142部,多是荷里活大片……每次他们讲起电影故事,都听得我津津有味。

  父母也是电影迷,《大众电影》成了全家的最爱。假日里,我们翻旧画报,谈老电影,这成了全家最开心浪漫的“沙龙”时间。父亲常说:“文革前国产片拍得好啊,有不少堪称经典。”母亲笑道,那时她跟父亲拍拖,电影院成了他俩固定约会点,他们看过的有《武训传》、《关连长》、《女理发师》、《城南旧事》、《梁祝》等。可惜,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这些优秀影片及其主演遭遇批判和封杀。

  改革开放后,被批判、封杀的老影片、老明星纷纷解禁、复出,涌现出《牧马人》、《红高粱》、《天云山传奇》等优秀影片,孙道临自编自导自演了《雷雨》、《非常大总统》。他执导的《詹天佑》荣膺“华表奖”最高奖,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数十部译制片的配音好评如潮。秦怡主演的《海外赤子》、《梦非梦》宝刀不老。谢添编导的《茶馆》、《小铃铛》、《甜蜜的事业》屡获殊荣……可惜,“电影皇帝”赵丹病入膏肓,无缘电影了。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力激增和中外交流深入,欧美片大举进入,中国电影步入黄金期。每年拍摄六七百部,上亿大制作屡见不鲜。中外合拍、内地港台合拍几成潮流,巩俐、陈冲进军荷里活,王洛勇跻身百老汇。电影制作愈来愈精美,影院愈来愈豪华,中国大片以独特的视角引领观影热潮。2006年《疯狂的石头》作为一匹票房”黑马”,开启了国产喜剧电影的一种新类型。2009年,《建国大业》刷新了国产电影的首映日、首周票房等多个记录,史无前例地汇集了170多位电影明星,而且都是零片酬出演。2017年,《战狼2》以56亿的票房额占据了中国电影票房榜的宝座,这一纪录至今没被打破……《英雄》、《红海行动》、《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作品“接地气”、“志存高远”、“功夫在诗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这样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凸显了中国的“软实力”,正引领着中国电影业气正风清地行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的确,是时候了,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是我重返影院一睹新经典之风采的时候了!(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李阳波)

  李阳波,男,多篇散文入选各地中考试卷和年度散文选,现为《读者》和《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