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 > 学术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

郑德荣 发布时间:2018-04-24 22:58:00来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是习近平提出的崭新的重要命题。根据党的十二大以来党中央有关文件,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谛和要义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鲜明特色、建设蓝图、本质属性、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它以“三个总”为依据,以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基本矛盾协调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福祉,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这有助于深刻领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四个自信”。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四个自信

标题注释: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研究”[14BKX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举的伟大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他在主持党的十八大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着重强调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概括,指出“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1](p.10)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重要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个崭新命题,会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上领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时代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增强“四个自信”。根据党的十二大以来党中央有关文件,特别是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应着重从以下五个要点加以深刻认识和领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我们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1](p.7)众所周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短暂的新民主主义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史无前例,无经典可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2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社会面貌,提升了国际地位。

1.理论准备: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四个现代化目标等重大理论原则。并且在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统筹兼顾、价值法则是个大学校,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发达的和不发达的阶段之分等有益思想。

2.物质基础: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物质成果,集中体现为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生前,我国不仅已经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完成了原子弹、氢弹,试射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等试验。这就消除了长期以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畸形经济的遗迹,显著地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面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宝贵经验: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国情千差万别,时代不断前进,必须摆脱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的束缚,突破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伊始,曾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构想,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但他晚年没能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航向。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法治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教训沉痛。四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领导、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本制度。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握时代特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辟的,是建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础上的,是对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的坚持改革与发展,集中体现为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在建设布局上,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化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最鲜明的基本特征是改革开放,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四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曾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践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其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1](p.9)鉴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九大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其全部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和路径,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概括的基础上增添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做出了完整表述。其要义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以“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改革开放;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推动各个领域协调发展;既发展经济,又增强人民福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既保持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又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的基础部分是邓小平理论,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答了适应新的伟大斗争特点的时代性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新时代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历史与现状,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文化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滋养和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掌握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升华,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表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党和国家将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并融入法治建设,使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规范人的行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2]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紧密相联。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激励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第一,集中力量办大事,力度之大、效率之高,是任何国家难以比拟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能有效地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很多重大高科技成果的攻关、高铁的迅猛发展、扶贫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显著成效及一系列重大工程,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决策及时,能够调动全国各方面力量,在最短时间内战胜灾难和困难。这一独特优势已为世人所称赞。第二,有力推进经济社会由快速到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由世界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二位。2011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下滑,原有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2014年,习近平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和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新思想新理念,使经济发展驱稳,稳中有进,GDP仍保持7%左右,而全球经济增速仅为2%。第三,不断增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蓝图是“三个总”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会上指出:“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是由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短暂的新民主主义过渡而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我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经济发展远不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严格地说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虽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GDP总量才达到367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7.7%,第二产业占47.7%,第三产业占24.6%,人均仅为38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3](p.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最大的实际,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实现现代化需百年。这一论断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缘由和依据。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以及总布局、总任务都要以此为总依据。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现实;既要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又不能偏离方向走邪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这就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指出新的遵循,提出新的要求。既要认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又要认清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遵循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蓝图,砥砺奋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仅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够的。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为各方面建设提供保障、促进发展;必须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资源短缺、江河污染、水土流失、空气污浊等问题,使经济建设难以为继,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绿水、青山、蓝天,这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个庞大而全面的系统工程,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工作任务汇总起来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增砖添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日,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两者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同时也是奋斗目标。总任务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集中体现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中国梦的标志。“三个总”的新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绘就了建设蓝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宗旨、党的作风、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也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建设是改善民生、增强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党的宗旨,是当前和今后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5](p.6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诸多特征,而最本质的特征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根本保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多少主义、多少方案,救亡图存,艰苦奋斗,结果都头破血流,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马,开启了民主的闸门,然而也是昙花一现,民国有名无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唯有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克服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经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经过20多年的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总结历史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做出政治判断并绘就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新时代、新任务、新路径。历史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统揽全局,顶层设计,判形势、把方向、定政策,做出战略部署,并组织实施,保证落实见效。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的领导,全党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战略部署。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守党章、党规,严明纪律,强化监督,令行禁止,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自我革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永葆政治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永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把我们党建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特色鲜明。它以“三个总”为依据,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基本矛盾协调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福祉,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就能全面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增强“四个自信”,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原文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

[3]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2016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