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部长之声

张纪南:围绕“一个突出、三个加大”下功夫保障就业

发布时间:2019-03-13 09:34:00来源: 人民网

  12日,2019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当记者问到“今年就业形势严峻”有关问题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回应,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张纪南介绍,去年的就业工作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取得了积极进展,就业局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新增就业人数。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61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这是连续第6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二是失业率指标比较低。去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8%,调查失业率是4.9%,同比都是下降的。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有一些情况也要引起重视: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不减。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口,其中有9亿劳动力,这既是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

  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也就是说,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三是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中央把稳就业放在了“六稳”的首位。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具体部署,而且专门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我个人理解,关键是“优先”这两个字,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先”。一是目标导向优先。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二是政策支持优先。主要是宏观政策层面,比如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教育政策综合发力。因此,就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张纪南指出,就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人社部门来讲,责无旁贷,将主要围绕“一个突出、三个加大”下功夫。“一个突出”,就是突出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在做好面上就业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群体,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三个加大”,就是加大减负、加大培训、加大保障。一是加大减轻企业负担的力度。企业有活力,就业才能有保障。我们要在“降、返、补”这三个字上做文章。“降”就是降低社保费率。“返”就是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的力度和幅度。“补”就是对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贷款贴息等。

  二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我们将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劳动者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也能够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借此机会给大家提供一个就业行情,高技能人才始终是市场短缺的,求人倍率一直都大于2,就是一个高技能人才有两个以上的岗位等待他。

  三是加大保障力度。保障权益,兜牢底线。对于失业人员,我们将完善实名制服务和管理,及时兑现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对于零就业家庭,我们将加大援助和帮扶力度,确保及时动态清零。对于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我们将多方面采取措施,想全想细想到万一,做深做实做到位。

  张纪南回应降低社保费率:有能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12日,2019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有记者提问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若干条有关降低社保费率的举措,这是给企业减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但是也有人担心这些举措会不会影响社保基金的持续运行,国家是出于什么考虑出台这些举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回应称,这次中央采取降费率的举措,尤其是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可以降到16%,最多的省份可以降4个百分点,力度是比较大的。综合降费举措主要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张纪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一方面,从现实来看,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国家的社保名义费率是偏高的,有一定降费空间。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降低费率以后,企业有活力,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扩大就业,而且门槛降低,就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参加社保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社保基金的“蛋糕”就会越做越大,形成良性循环,必然进一步增强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张纪南明确表示,我们有能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当期收大于支。经过反复测算,降费率以后,总体上仍能够保证基金收大于支。第二,累计有结余。按照最新数据,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78万亿元,有比较强的保障能力。第三,战略有储备。全国社保基金已经有2万亿元左右的战略储备,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力度。同时,还将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社保基金可持续。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