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部长之声

鄂竟平:四措并举 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姐妹喝上放心水

发布时间:2019-03-13 09:59:00来源: 人民网

  12日,2019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有记者提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要解决好饮水困难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为此水利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回应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服务9.4亿农村人口,自来水普及率已经达到81%,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全覆盖,成就显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几年不断冒出一些新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村饮水安全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对此,水利部是有压力的,因为当前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比如说现在正在运行的农村供水工程,有相当一部分是二十几年前修建的,标准低并且老化,供水保证率不断降低。再比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用水都在增加。因此,农村供水水源地的来水在不断减少,供水保障率也在下降。同时还有水污染的问题,这几年越来越多。此外,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造成一些农村供水工程设施设备闲置。农村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是9.4亿人,实际现在在农村常住的还不到6亿人,这就导致水费不能足额收缴,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维护。但是这些闲置工程又不能废弃,过年过节时,农民兄弟还要回家,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诸如此类问题确实还不少,有些问题解决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鄂竟平强调,当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不管有多难,一定要下决心去解决它,不能含糊。农村饮水安全就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如果喝不上足量合格的水,那就不是小康。因此,今后水利部只能是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去破解这些问题。今年要重点做四件事:

  第一,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央地方财政都出钱,并且吸引社会资本,抓紧提升改造现有又老又旧的供水工程设施,以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保证率和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这件事我们已经连续干了三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已经投入了1200亿,今年继续,中央财政还要加大投入。

  第二,水利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对农村水源地开展整治和保护。水利部已经提出了第一批整治保护名单,一共12000处农村水源地。

  第三,强化工程的运行管理,要健全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制度,落实运行经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证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

  第四,要压实责任制。按照省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基本原则,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水利部门的监督责任和运行管理单位的管护责任。为了压实这个责任,今年水利部要开展大规模暗访,至少要暗访3000个村庄。同时开通举报通道,以实现强力监管和问责。

  总之,水利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奋斗,坚决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任务,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姐妹喝上放心水。

  鄂竟平:今年极端天气可能偏多 水旱灾害因此就会偏重

  12日,2019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中采访,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记者有关“今年我国的防汛抗旱总体形势及应对策略”的提问,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去年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由水利部划到了应急管理部,改革之后可以实现优化、协同、高效,在防汛抗旱职能上划分得更清晰了,也更专业了。

  谈及今年的防汛形势,鄂竟平介绍,前几天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做的预测预报显示,今年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夏天降雨是南多北少,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偏多,水旱灾害因此就会偏重。尤其是长江就是降雨“南多”的区域,预测预报长江今年有可能发较大洪水,特别是在中下游,因此,今年防汛更不能掉以轻心。水利部要更加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超前备汛,宁可十防九空,绝不一次放松。

  鄂竟平指出,今年水利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按照新的职能,突出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突出强化洪水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也就是努力延长预报期,提高预报精度。

  第二,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优化调度。也就是要靠国家98000多座水库、98个国家级蓄滞洪区和30多万公里堤防,抗御洪水,减少灾害损失。

  第三,突出做好与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的协调协作,统一步伐、合力抗洪。要死盯水库的安全运行和优化调度。尤其要把长江强大的水库群管理好、调度好。长江目前光是干流,就有40个大型水库参与联合调度,也就是说,可以靠这40个大型水库有效地减少洪水威胁,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鄂竟平强调,总而言之,今年水利部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实现江河安澜、人民安宁。以防汛抗旱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