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青藏光芒|马丽华专栏 > 序言

序二:一部非凡的“青藏之书”

姚檀栋 发布时间:2019-03-22 14:24:00来源: 《青藏光芒》

  继《青藏苍茫》问世18年之后,马丽华新作《青藏光芒》就将出版了!

  最近几十年来,公众对于青藏高原的关注度日益增高,以青藏高原为题材的作品随之增多,所涉领域也十分广泛。而《青藏光芒》的突出特点,就体现在大幅度的跨界写作——一位文科出身的写作者,能够将几代科学家的科考历程和研究成果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科学认知与写作资源,再以文学形式转述给大众,终于成就了一部别开生面的科学人文之作,实属不易,值得嘉许。

  中国科学院对于青藏高原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系统研究,贯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大半个世纪。然而青藏高原之于我们这些研究者,绝不仅仅被作为审察的对象——我本人就是青藏高原的“铁粉”,在我周围聚集有一大批青藏高原的“粉丝先生”,但像马丽华这样的“粉丝女士”,我最钦佩的有三位,除了马丽华,还有陈琴和邱瑾。不论在珠穆朗玛,在古里雅,她俩都曾勇敢地跟随科考队登上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川,进行现场直播或向世界报道青藏研究的最新进展。鉴于本文是为马丽华新书作序,就不具体谈及她俩的故事啦!

  马丽华是一位超级的青藏高原粉丝。正如她在书中所说,进藏工作那一年,正值青藏科考队1976西藏科学大发现的丰收年,从接受启蒙教育到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自然演化史激动人心,她曾为此写诗作文,并“最终成了为青藏高原、为青藏研究事业树碑立传的那个人”。40年过去,初心不改,依旧在跟访,不断刷新着对于青藏大自然的认知。2012年,她和我们一起去了西藏阿里的四大江河源(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雅鲁藏布江的源头);2015年,又和我们一起去藏东南考察,与孙鸿烈院士和我三人同乘一车,一路上问题就没停过。即使在往返墨脱的颠簸山间便道,她也在不断地提问和专注地记录。我折服于她的忘我精神和专注耐力。

  马丽华是一位执着的青藏高原粉丝。当年她为写作《青藏苍茫》去兰州采访,直接找到我家,也不在意我们没有接待她,当时我一边吃饭一边回答她的问题。这一次为写作《青藏光芒》,不仅阅读了大量论文资料,她还数度出行外地采访,至少在三个夏天里“驻扎”在拉萨的青藏所,遍访所有她能遇到的来自各地的研究人员,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也不管是哪一学科专业的,随时随地攀谈起来。这本书的采写时间可谓旷日持久,来自她的坚持不懈——她总想了解得多一些再多一些,总想把青藏高原研究每一最新进展尽可能多地收录进这部大书里。

  马丽华还是一位多产的青藏高原粉丝。我读过她的多部作品,曾经最喜欢的是《青藏苍茫》,因为这是第一部将青藏高原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全方位展示给大众的科普化的文学作品。这一次我通读了《青藏光芒》初稿,其科学性、广泛性、系统性、普及性、文学性等等都远超《青藏苍茫》。亮点之一是从中所体现的学科交叉性。我相信,每一位普通读者都将会从《青藏光芒》所展现的众多研究成果的万花筒中进一步认识缤纷多彩的青藏高原科学世界,同时也为不畏艰险、忘我工作的科学家们的青藏精神所激励。我同时相信,每一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家读者,也会从《青藏光芒》所转述的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并且也会为自己和同行的精神风采而感奋而自豪。正当新的一年开始之际,第二次大规模青藏科考将要拉开帷幕,“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宏伟蓝图也正在设计中——正当此际,《青藏光芒》适时面世,自有其里程碑意义在。

  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说过,“科学并不是无情地探讨客观信息。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天才的科学家更像艺术家,而不是信息的拥有者”。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青藏高原研究事业所秉有的科学之光和艺术之光,就将经由《青藏光芒》字里行间绽放!

  2017年元旦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冰川学家,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在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担任队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