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19 > 记者再走长征路 > 媒体报道

出发,新的“长征”路上

郑丽萍 刘岩松 发布时间:2019-06-11 15:29:00来源: 东南网

  翠城初夏,满目生机。

  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在宁化这片青山、绿水、红土地上,一代伟人曾在这里叱咤风云,一代英豪曾在这里驰骋疆场,一代农民曾在这里奋起抗争,他们共同演绎了一幅风展红旗的绚丽画卷。

  宁化,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4个起点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战火中铸就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今,这座经岁月涤荡的英雄之城,正如那不断延伸的红土地,激情筑梦、奋力出发,走在了新的“长征”路上……

  探寻先烈足迹凝聚人心力量

  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红军使用过的马灯、做草鞋用的工具……6月5日,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里,看着革命先烈留下的“老物件”,不禁让人回想起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在纪念馆门厅内,一首《如梦令·元旦》的木质词匾,陈旧却依然焕发着时代的光芒。

  从1929年3月至1931年7月,毛泽东、朱德曾率红军三次进入宁化,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宁化因此定格在历史的烽火岁月里。

  充满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游客移动到打响宁化革命第一枪——五乡暴动的陈列展厅前,不得不对宁化人民高度的革命热情肃然起敬。

  1930年6月,在宁化首位共产党员徐赤生的领导下,成立了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从曹坊开始,禾口、城关、淮土、城郊乡李七坑等五个乡镇,共同发动了闻名闽西北的“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

  这次暴动,是向宁化国民党反动当局打响的第一枪,揭开了党在三明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暴动后,宁化成立了三明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三明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宁化赤卫大队。

  张锡电,是宁化县第一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张志农之子,退休后,从事宁化革命史和客家研究。在他的著作《旧作新录》里,记载了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成功后,宁化党组织在红一军团的指导下,着手建立临时红色政权、党的组织和赤卫武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西南五乡暴动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红色革命风暴席卷了半个宁化县,揭开了宁化革命斗争的序幕。

  据资料统计,从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当时仅13万人口的宁化县,就有1.6万余人参加红军。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最为艰难的岁月,宁化人民筹集粮食475万公斤、钱款近54万元等支援前线,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多次表扬,并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中央苏区县、苏区乌克兰、红军的故乡、长征出发地、红色的堡垒、三明的将军县……这一座座红色丰碑,在血与火的年代,宁化英雄儿女抒写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已永久载入史册。

  追寻红色根脉弘扬革命精神

  在宁化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宁化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把红色故事讲好,才可以把红色精神传承好。”曹祥增今年67岁,他的父亲是一名老苏区干部,从小耳濡目染,听父亲诉说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至今仍然对父亲讲述的那段岁月记忆深刻。

  5月30日,曹祥增参加宁化县“风展红旗如画,苏区宁化再出发”红色故事宣讲比赛决赛,拿去参赛的故事《红色曹坊,薪火相传》,就是从他父亲回忆录中截选出来的。他动情的演讲,不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和曹祥增一样,参加比赛的宣讲员有20人,都是经过各个乡镇层层选拔出来的。比赛现场《英勇善战的中队长黄鸿湘》《瞎子阿婆送子参军》《苏区娘子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红色经典,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在场观众无不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自今年4月初,红色故事宣讲比赛以来,宁化县共举办比赛270场,3226名选手参赛,共3.2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比赛,让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红色精神得以传承并融入宁化人民的血脉,源于当地历来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中,宁化县按照“分类保护、重点修缮、核心开发”的原则,制定保护方案,实施保护计划,落实保护行动。

  同时,遵循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原则,宁化县将文物保护和革命遗址保护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和整体开发,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革命遗址建设,着力打造“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的宁化苏区品牌,以及打响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央苏区乌克兰”的红色品牌。

  “做好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宁化县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彩英说,为加大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截至目前,宁化县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红色文化遗址修缮。

  追寻红色根脉,传承革命精神。通过科学规划、遗址保护、环境整治、学术研究等打造宁化苏区文化旅游精品,目前,宁化县有60处革命遗址,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沐浴红色光辉激励当代奋进

  踏进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沧桑古道、住过的古朴旧居、沉寂的战场旧址,这些红色的印记依然耀眼,激励着苏区人民不断奋进……

  “要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

  家住宁化县中沙乡中沙村的吴海明,曾是宁化县在册贫困户,如今在产业扶贫的帮助下,也走在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2008年,妻子因病去世,老吴独自一人把两个女儿拉扯大。然而,不久后小女儿也不幸患上免疫系统疾病,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带女儿去福州看病拿药,一家人生活开支入不敷出,生活陷入贫困。

  “爱人生前看病欠下20多万元,加上小女儿的病每年要花1至2万元,靠我一个人种地换来的微薄收入,根本养不活一家3口人。”说到这里,老吴叹了口气,“好在河龙贡米公司的帮助,让我们全家看到了希望。”

  老吴种植河龙贡米已有8年,去年,他将种植增加到了30亩,给他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今年我又多种了60亩,收成应该比去年好。”老吴呵呵笑着,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

  这是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成功缩影。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关键要真脱贫、稳脱贫。多年来,宁化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结合地方实际,持续深化“348”工作机制,探索“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模式,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去年,全县剩余的21户6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成就了许多骄人的成绩:

  2018年,宁化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16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工业增加值46.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

  多年来,宁化县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独具产城融合特色的华侨经济开发区,从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惠企降费、做好企业“保姆”等方面,打出拳拳到位的“组合拳”,推进全县经济再上新台阶。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今,在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月兔空调、福特科、长宁纺织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领航宁化经济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