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非遗传承人戴修义:“刀”耕不辍 “守”艺30年

发布时间:2022-01-11 17:44:00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的城边,一处并不起眼的简易瓦房里,挂着一排面具,68岁的戴修义仔细端详片刻后,若有所思地回到工作台前,左手执刀,右手握锤,对一副即将完成的面具进行最后的打磨。

  这样的场景,对于痴迷傩面具的戴修义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虽记不清耗费了多少图纸和木头,但截至目前,出自他手的600多张傩面具,印刻的是一份执着,更是一份热爱。

  戴修义,傩面具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30多年来,他刀不离手,坚守傩面具制作技艺的传承,用一把雕刀守护着傩面具雕刻这门手艺。

  戴修义学徒并不算早,38岁的时候,才师从老丈人,至今算下来,他已经是傩面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在此之前,他其实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老丈人是该门技艺的传承人,得空的时候,他就帮忙打打下手。有写字画画的基础,加上悟性颇高,戴修义很快就得到了老丈人的赏识,原本“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惯例,到他这里,打开了“缺口”。

  锣鼓一响,傩舞开场。

  当看着同龄人戴着神秘的古傩面,随着咚咚锵声挥舞着手中的道具忘情地跳来跳去,一颗对傩文化好奇的种子在戴修义心中埋下。从此,他与傩面具文化保护结下了不解情缘。

  1988年,戴修义正式拜于老丈人门下,开始学习傩面具的雕刻技艺。从起初的门外汉,到今天的传承人,30多年的光景,戴修义“刀耕不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傩面具这个冷门的手艺。

  傩面具,素以“千神千面”著称,单从形象上来看,有的森严凌厉、有的眉粗眼大、有的龇牙咧齿、有的温文尔雅……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在戴修义眼里,只要掌握好要点,潜心研究,就能在传承的基础上雕出好的作品。

  梅渚镇的傩面制作技艺重在刀工,一张面具从选料、制坯到加工、精雕,再到打磨、上彩,往往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有时候一副作品完成下来,需要耗费少则一周,多则一月的功夫。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傩雕匠人,除了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还要敢于创新。”戴修义深有感触,如今,傩面具的雕刻艺术早已超越了过去祭祀的意义,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学艺时间长、难度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傩面手艺人,至少要3年时间。”戴修义直言,也正因此,让傩面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被许多人所遗忘。

  时代在变,受众在变,但戴修义潜心制作傩面具的那份初心,始终未变。比起一副2500元的当下市场售价,戴修义更关注的是,这门手艺要能够传下去,不能让几十年的手艺断了弦儿。

  现在,上了年纪的戴修义,最困扰自己的就是后继乏人。如今,对于他来说,已不单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雕刻傩面具,也不仅是他的谋生工具,更是他对传统傩文化的守护。

  “希望能找到真正愿意学的年轻人,有爱好、能绘画,最好还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把这门手艺留下来、传下去。”戴修义如是说。(汪瑞华)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