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我国哮喘患病率迅速攀升 远离八大风险因素可有效控制哮喘发生

发布时间:2022-05-09 17:52:00来源: 央视新闻

  5月3日是世界哮喘日。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迅速攀升,哮喘总人数也大幅增长。权威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人数达4570万。

  我国成人哮喘患者人数达4570万

  哮喘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每当哮喘发作时,患者就会出现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哮喘还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导致呼吸道炎症不断加重,最终导致气管发生不可逆变窄,从而对肺功能造成永久的损伤。我国一项在30个城市三甲医院的调查发现,有近80%的患者因哮喘而限制或停止运动和日常活动,近40%的患者限制或避免社交活动。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哮喘是不分年龄的疾病,在儿童,在成人,在老年人里面,它的患病率都是没有特别的差别,其实在整个人群里面、整个年龄段都是有患病的。哮喘不是可治愈的疾病,治愈叫老百姓的话说就去根,那么俗话就是说哮喘它可能不能去根,但是绝大多数哮喘如果按照医生的指导,规范化地进行治疗,进行监测,进行随访的话,那么绝大多数的哮喘患者他跟正常人是一样的,他的症状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调查显示,我国哮喘的疾病控制率不到三成,尤其是青年患者控制不佳尤为突出,17.8%的轻度哮喘患者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出现过1次急性发作。实现哮喘控制有三个关键点,就是坚持治疗、规律监测及定期评估,三者缺一不可。

  急性发作才用药?专家:最大的误区

  很多人对哮喘治疗的印象就是突然发作以后马上紧急用药缓解,其实这是在哮喘治疗中最常见的误区,也是患者中很普遍的现象。

  专家说,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症状消失不代表已经痊愈,要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而不是只有急性发作时使用药物。

  哮喘的炎症和我们通常说的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不同,哮喘的炎症会长期存在。治疗哮喘的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大家熟悉的针对哮喘发作时的喘息、胸闷气短等症状,用来缓解气道痉挛的,叫缓解药物;第二类是针对患者慢性气道炎症的药,是在患者没有症状时,也要坚持用的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叫控制药物。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那么这个治疗里边非常重要的就是吸入一些药物,吸入里面非常重要的药物就是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那我们要劝导患者,特别是我们绝大多数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性的使用这个药物,因为这个是针对哮喘的病根来进行治疗,我们如果规律性的用,那么这些患者他可能就从来没有急性的发作,或者即使有这个急性发作,那么这个急性发作也是可控的,症状也不会那么重。

  临床医生介绍,一些患者一谈到激素就会有抵触心理,觉得吸入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和发育。专家说,其实吸入糖皮质激素主要作用于人体的气道,副作用非常小,哪怕有一点点到胃里,经过肝脏代谢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非常安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接近80%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控制。哮喘发病在14岁以内的,只要及早干预95%可以达到完全控制。

  远离八大风险因素 有效控制哮喘

  目前医学界对哮喘的具体病因仍然没有研究清楚,但现有研究表明,哮喘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因素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远离有可能诱发哮喘的8大环境因素,从而控制哮喘的发生。

  究竟有哪8大环境因素?我们再来一起了解。

  吸入过敏原

  尘螨、宠物毛发和皮屑、蟑螂等为常见室内过敏原。树木花粉以及蒿草花粉、雾霾、汽车尾气等为常见室外过敏原。

  气候变化

  有研究表明,患有哮喘的人更容易在冷环境下有咳嗽、气短等呼吸道症状,这提示吸入冷空气会引起哮喘患者气道功能发生改变。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也可以加重哮喘的严重度,是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

  吸烟

  吸烟不仅是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也是导致哮喘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感冒

  感冒后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再加上冷空气的持续刺激,可引起气道痉挛,进而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

  药物

  有的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能会出现哮喘的剧烈发作,我们把这种由药物导致哮喘发作的现象称为药源性哮喘。

  剧烈运动

  因为运动的时候需要大量氧气,这个时候就会用口呼吸,而吸入的空气没有经过呼吸管道,如果大量吸入会诱发哮喘。

  情绪变化

  哮喘虽然不是心理疾病,但是情绪变化强烈比如大笑、大哭、愤怒或者恐惧都可导致气道狭窄,从而使哮喘症状加重。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