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传统碑刻匠人的“孤独人生”:千锤万凿中传承手工技艺

发布时间:2022-06-15 10:4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湖州6月14日电(施紫楠 吴建勋)碑刻,是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结合,是用刻刀在坚硬的石头上一刀刀刻出来的一项传统技艺。中国的碑刻艺术有着长达上千年的历史,而让坚石变得服帖的,是碑刻师的匠心。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青山集镇上,有一位碑刻匠人章金桂,30余年来默默守护碑刻技艺,不仅被评为浙江省首届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还有着“浙北第一刀”的美誉。

  然而一生碑刻无数,章金桂却从未留名,用一颗匠心默默守护和延续着传统文化,“会这项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在章金桂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块长石碑。打磨好石面,铺上一层油纸,他俯下身用笔进行勾描,这是碑刻的第一步。为了逼真还原每一个字,他的每一道笔画都格外细心,考验的是刻工书画、文化的功底和耐心。

  章金桂在每一次碑刻之前都要反复研究,“这个笔画风化磨损掉了,这里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刻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将其复原。”

  过程中遇到疑惑,章金桂就会向博物馆的专家请教,反复求证。他说,“中国书法得益于碑刻技艺才世代相传,我们复刻就要对历史文化保持尊重。”

  勾描完成后,章金桂左手持刀,控制刀的走向,右手持锤,以锤打击刀柄控制走刀的距离与深浅,左右配合,游刃有余,一笔一划入石三分,字迹就在刀尖一点一点延展开来。

  如今,随着机械化碑刻的兴起,像章金桂这样纯手工碑刻匠人越显稀少,一天刻几十个字的速度,似乎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接受。但章金桂却始终认为,手工雕刻才有灵魂。而一刀刀雕琢的过程,也充满了外人难以承受的孤独。

  今年66岁的章金桂,自幼家境贫寒。尽管没上过多少学,但他自小就对传统文字如痴如醉。如今,再难懂的一些隶书、草书、石鼓文,他几乎都能识得。20世纪70年代,章金桂被江苏苏州碑廊里的一块块名家碑刻所震撼,从此与碑刻结下不解之缘。

  “要想将碑帖的气韵与意境赋予石头,不仅需要深厚的书画功底,还要对刻刀的角度、雕刻工具十分讲究,其斜度、坡度影响着线条的深浅及宽度。”作为湖城碧浪印社的最初成员之一,章金桂不仅精通篆刻,还写得一手好字。

  如今,章金桂还承接了湖州市博物馆的一些碑文镌刻任务。从几厘米的图章到一米多的大字,他都能娴熟驾驭。在钱业会馆、妙西杼山、荻港等名胜古迹,也都能见到他的作品。

  在石碑上刻字非常辛苦,工作起来又脏,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章金桂却坚持至今。他说,自己在碑刻中真正找到了乐趣和价值。

  乡村文化的振兴,让章金桂的传统碑刻技艺又有了用武之地。近日,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的碑廊即将落成,陈列其中的30余块历代名家题咏湖州的作品,是章金桂历时半年镌刻而成,包括颜真卿的《湖州帖》、王献之的《吴兴帖》等。

  章金桂说,湖州最早的碑刻东汉“三费碑”就出自道场乡,该市更是有着不少历代名家碑刻,仅唐代颜真卿书法碑刻就有二十多方。“把这些名家题咏湖州的碑复刻下来,也是我多年的心愿。”章金桂说。(完)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