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选育良种 振兴种业

发布时间:2022-03-25 16:33:00来源: 山西日报

  种子虽小,却是粮食的“源头”、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战略安全。

  打好种业翻身仗,我省厉兵秣马、披坚执锐,出台《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山西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方案》等政策举措,助力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安心。

  一粒种子助力“把根留住”

  “一粒一粒地选,一颗一颗地挑,有虫眼的、形状不规则的、半粒的都不行,杂质也要剔除掉。”3月1日,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韩丽芳在精挑细选红豌豆,用专业术语描述就是“清选”,是种质资源入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在“清选”的这批种质资源是要给国家种质资源库选送的样品,在韩丽芳的旁边放着一个框,框里码放着一排一排的小袋子。“你看这个编号是P140926001,14是咱山西的代码,09和26是市县代码,最后是作物代码。这些小袋子会被按流程移交给国家库。”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穆志新介绍。

  跟随着穆志新的脚步,记者走进了我省唯一的作物种质资源贮存库,也是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中心。目前,库内贮存蔬菜、牧草、药材等作物和植物种质资源7.5万余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具有我省地域生态优势的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有近4万份,居全国首位。

  穿过一道一道大门,能感觉到温度越来越低,穆志新指着一扇门介绍:“这里面是零下18摄氏度,种质资源可以保存30年到50年,是一个长期库,主要做战略储备用。”

  中期库的储存温度一般在正负4摄氏度,可以保存10年到15年,供育种、基础研究、种子改良、扩繁后利用。走进中期库的大门,看到工作人员李原萍正在挑选大豆,她说:“准备在实验室种,然后提取DNA做基础研究。”

  2021年是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今年1月,我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种业振兴大会,省委书记林武要求种业发展要稳优势提地位,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作出山西贡献,省长蓝佛安就推进种业振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

  打赢种业翻身仗,收集保护种质资源就是要打好的第一仗。去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我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普查人员进村、入户、下地、上山,努力发掘新资源,同步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累计走访1342个乡镇,22489个行政村、自然村,走访群众4.2万多人次,行程50多万公里,农作物有效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特有资源3631份,系统调查收集资源1807份,鉴定2137份资源上交国家库保存。翼城县珍珠玉米和泽州县芹菜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首次发现了画眉羊品种。发现了微生物国家新记录种1种,山西新记录种5种。

  一种作物的性状如何,比如植株的抗病性、抗逆性,果实的品质、口感等,有了结论之后,才能进行育种、制种以及更下一步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最初的这一步就是“鉴定评价”,是育种人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历时最长、工作量最大、耗费精力最多、最困难的工作。

  今年59岁的畅建武,是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豆育种专家,1984年进入育种领域。他说:“38年来每天都在和数据打交道,从实验室数据到田间数据,从数据中观察提取育种需要的基因组合,也练就了千万次面对失败的勇气。”

  育种人就像是一个潜伏者,几十年如一日潜伏在作物身旁,跟随着作物的生长,一季一轮、一个生长周期,从青丝熬到白发,慢慢去发现作物由外而内的美,刚开始是外形特征,比如植株高矮、容不容易倒伏,再后来是内在禀性,比如蛋白质含量、矿物质含量等等。

  “十四五”开始,我国的育种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进行精准鉴定,育种人的周期又可以缩短些了。近日,我省下发《加快山西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省杂粮种质资源保存份数达5万份以上,鉴定评价比例达到30%。

  一粒种子成为稳粮保供关键

  手中有粮方才心中不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经告诫人们:“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这些千百年来的农谚说明,一粒小种子承载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

  “我这几年种的都是高产小麦品育8012,这个品种高抗白粉病、节水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3月10日,河津市小麦种植户丁荣光说起自己熟悉的小麦品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一粒好种子就意味着全家人不会挨饿;如今,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一粒好种子则意味着营养的均衡全面。

  2021年6月20日,洪洞县逍洞村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项目——“临汾市特色优势作物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的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示范田进行实打实收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该地块平均亩产693.6公斤。种植户高金保高兴地说:“往年种子就选自家留的麦子,浇水3次,亩产在600公斤左右,今年种的这个新品种,只浇两次水,产量还更高。”

  节水、多抗、高产、稳产的品育8012成为农民的上佳选择,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姬虎太比谁都开心:“品育8012在抗旱、优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我省农业生产重点推广主导品种,打破了多年来我省水地小麦主推品种是外来品种的不利局面。截至2021年,我省育成小麦品种共277个,这些品种在不同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山西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猪产业既关系国计民生,又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性产业。统计数字显示,猪肉占我国肉类总消费量比重长期保持在60%以上,每年中国人要吃掉7亿头猪。

  在养猪产业链上,种猪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省晋汾白猪的培育源于上世纪80年代,选择世界最高繁的太湖猪和在肉质、抗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马身猪,与长白猪、大白猪两个国外品种进行多品种复杂杂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结合分子育种技术,2012年培育成功。

  2014年,晋汾白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5年、2016年两度入选国家主导品种,是全省唯一通过国审的猪新品种,也是目前我国代表性的“华系”猪种之一。

  从2011年开始,晋汾白猪先后在我省8个市21个县(市、区)进行推广应用。作为国家主导品种,又陆续推广至江苏、北京、河南、河北、天津、陕西、内蒙古、湖北等省区市,受到养殖户普遍认可。截至目前,建成晋汾白猪核心育种场16个、扩繁场38个、自养场126个、产业化基地4个,开发的“九香牧园”“憨香”“朱袁张”和“谷蓉香”等品牌猪肉受到市场欢迎,形成了由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品牌化推广的产业化生产体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晋汾白猪育种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有20余名技术骨干,6名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参与。团队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李步高教授告诉记者:“今年的目标任务是测定1000头个体主要经济性状的表型值,开展基因组选择和重要经济性状的全基组关联分析;进行品系二世代选育;开展配合力测定,进行杂交组合试验。”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一个个新品种的选育凝聚着一代代育种人的艰辛和汗水。海南岛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三亚市乐东县九所镇山脚村,四面环山,山西农业大学南繁基地就坐落在这里,一大片玉米田里孤零零的一座楼房,就是玉米育种者陈永欣的工作地点。

  与人们想象的到海南游玩度假模式不同,陈永欣和团队成员来到这里带的都是育种用的甜糯玉米材料,种植、观察、套袋授粉、品尝鉴定,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身穿白大褂、肩挎工作包、头戴大草帽,顾不得热、顾不得累,只顾埋头苦干,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多配组合。去年冬天,陈永欣的工作是给玉米授粉,她说:“每做一个玉米组合就觉得希望在这里,奇迹会出现!舍不得有一株玉米跑掉花丝、错过授粉。一想到经过我们精心授粉,会组配出花样繁多、口味各异的甜糯玉米品种,心里就特别高兴。”

  一粒种子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岢岚县曾经是一个贫困县,这里种植的红芸豆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是我国红芸豆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但是,由于红芸豆连年种植,品种混杂退化,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导致严重减产、市场价格走低、种植面积萎缩。

  2008年,原农业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验站”依托建设单位。

  太原综合试验站不辱使命,在红芸豆品种提纯复壮、改良、新品种选育的同时,进行了红芸豆品种的肥效、密度、种植方式、病害防治等栽培试验,结合生产中的栽培实践,集成了“抗旱节水红芸豆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大大提高了红芸豆的产量和品质。选育成的品金芸4号具有高产、优质、广适的特点,其粗蛋白含量达到26.19%。品金芸5号植株紧凑、根茎粗壮、抗倒性强。

  2021年,在岢岚县三井镇焦山村建成1000亩高产示范田,亩产红芸豆136公斤,较对照田增产16.9%。截至目前,红芸豆新品种品金芸3号及抗旱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在我省累计推广63.5万亩,累计增产1.41万吨,累计增收9368.17万元。

  人们是否认可一个新品种,最重要的还是看收益。产自日本的高级牛种“和牛”,尽管一斤卖1500元,一头成熟和牛拍卖价格高达20万元人民币,但它那如雪花一般的油花仍然让不少人不惜重金购买。当地农场主们对“和牛”倾注的心血和热爱堪比家人,也体现了企业的“匠心精神”。

  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多年来秉持“匠心精神”,从一个小微企业,逐步成长为育繁推一体化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及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农民多年信赖的朋友。

  大丰公司销售部经理郝科栋说:“这些年累计销售种子5.15万吨、推广面积3400余万亩,累计销售额突破6.43亿元,累计新增社会效益约45亿元;目前,公司已实现全国市场范围内普通玉米全生态区、特用玉米全品类的全覆盖供应能力。”

  在大丰公司选育的品种中,“大丰30”玉米品种无疑是表现最优秀的。2010年通过我省审定的“大丰30”,目前引种备案15个省市,从2011年至今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需种量5250万公斤,生产商品玉米180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27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影响力较大的品种之一。“我家多年来一直种的是‘大丰30’。那几年一听说种子到货了,就得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到区里种子公司门市排队去买呢,去迟了就买不到了。”忻州市忻府区董村农民郝润泉说。

  做大做强山西种业,我们需要更多的“大丰”涌现。

  山西旱作高粱产业集群,是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通过实施该项目,我省两年建设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61.36万亩,建设种子基地1928亩,实现供种31.5万公斤;示范高粱品种42个,引进优质品种29个,“晋杂22号”成为“山西汾酒”等品牌酒酿造专用品种。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粳型晚熟酒用高粱育种”岗位专家平俊爱,从事高粱育种工作30年,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就过了10个春节。“培育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地方一般需要8年—10年时间,南繁基地可以将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每年冬天我们都要去海南加代育种。因为春节期间是高粱授粉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育种进度又要延长一年。而且阳光越强烈,对高粱的授粉越有利。”为此,平俊爱和她的同事们不仅要忍受蚊虫叮咬,还要承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当人们沉浸在万家团圆的欢乐中时,“平俊爱们”往往正在田间顶着酷热给高粱授粉,好多人出现皮肤过敏、蜕皮现象,在试验田里遇到蛇、老鼠也不是新鲜事儿。

  除了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农活都要亲自动手干。平俊爱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不吃苦怎么行?不下地怎么行?只要能早日选育出适应我省的好品种,苦一点不算啥。”

  一个良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我省正在围绕“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的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全方位、大力度、硬措施护好“山西芯”、发展“山西芯”、做强“山西芯”,助力“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推动我省由种质资源大省向特色种业强省转变。(记者王秀娟)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