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国家植物园在京揭牌:强化迁地保护 完善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19 10:28:00来源: 人民日报

  国家植物园在京揭牌,具有科研、科普、园林园艺展示等功能——

  强化迁地保护 完善体系建设(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9日 第 14 版)

  核心阅读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篇章。

  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春日的北京,阳光明媚。香山脚下的两座植物园吸引着市民前来踏春赏花:两座植物园仅一路之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居路南,被称为“南植”;北京市植物园在路北,被称为“北植”。在很多热爱植物的人们心中,它们都是迷人的植物宝库。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从此,“南植”和“北植”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植物园。

  将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副司长周志华说,为保护植物资源,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我国拟建设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将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周志华说。

  国家林草局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本着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被日益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说,建设植物园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据介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我国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00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珙桐、水杉等近40种一级保护植物。

  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完成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标本馆二期、五洲温室群等项目,建设28个特色专类园。

  整合优势资源,具备领先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

  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

  国家植物园的前身是1925年始建于现北京动物园内的一个小型植物园。新中国成立时,它的规模还很小。1954年,中科院植物所的10位青年职工就植物园的建设问题提议,首都今后一定要有一座规模宏大、设备完善的北京植物园。两年后,由中科院与北京市联合上报国务院的“筹建北京植物园建议书”得到批复。

  建园伊始,选址是个重要任务。叶建飞说:“为了保证植物园内较高的植物多样性,生境也会要求更多样,要有山坡也要有平地,要有水域,还不能离城市太远。”为了找到一处理想的园址,时任建园规划委员会主任的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俞德浚率领工作组成员,先后对紫竹院、圆明园、十三陵、香山等处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专业的勘察比较,最终将园址选在了香山脚下。

  当时,北京植物园建设规划将全园分为两个大区,南部平地约93.3公顷作为苗圃试验地,以科学研究、物种保护及专业参观为主,日后演化为今天的南园;北部平地及丘陵则供植物展示、群众参观和学校教学实习之用,后来发展为现在的北园。

  南北两园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建有牡丹、睡莲、野生蕨类植物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280万份。

  南园:相当于一本植物进化历史的教科书

  从西门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兰类植物,接着是蔷薇类,再往里依次是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类群。“我们的园区是按照植物的分类系统布局的。”叶建飞说,“这样安排有利于科学展示,整个南园就相当于一本植物进化历史的教科书,走在其中如畅游于植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

  据介绍,南园现有土地面积74公顷,建有裸子植物区、木兰牡丹园、蔷薇科植物区、壳斗科植物区、本草园、紫薇园、水生与藤本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等10余个专类植物展览区和1个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此外,还有科研区、苗圃、试验地、后台温室以及种子库和植物离体种质库。

  据介绍,中科院植物所在植物分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共有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了其中3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说。

  南园在收集植物种子和种子标本的同时,还开发了很多资源植物,自主培育的葡萄品种占了全国葡萄栽培面积的近20%,酿制的葡萄酒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牡丹研究方面从分类、迁地保护到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均有涉及,园内的牡丹园收集了近900种牡丹野生种和栽培品种。除了牡丹种质资源库,还有丁香、睡莲、野生蕨类、玉簪等4个国家级花卉种质资源库。

  汪小全说:“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保护植物资源的同时,还要打通从植物科学研究到植物资源利用的链条。此外,我们正在牵头建设的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将涵盖中国所有的植物物种信息,以植物全息大数据支撑植物科学研究以及自然保护地建设、大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

  北园:集收集展示、保育研究、自然科普等功能于一体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生长着巨魔芋、海椰子等多种珍稀植物。“这些植物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珍稀濒危物种,且对栽培、养护要求极高。”国家植物园北园执行主任贺然介绍。

  北园拥有14个植物专类园,其中碧桃园是世界上展示桃花品种最多的专类园;月季园为世界杰出月季园;海棠园被评为国家海棠种植资源库。北园拥有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是海棠新品种最终认定、命名、发布的唯一渠道。

  水杉是我国第一批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种类。北园种植着600余株水杉。北园的樱桃沟内,小气候十分适合水杉生长,加上近年来植物园在这里增设的喷雾系统,增加了空气湿度,温润的空气更加适宜水杉生长。

  北园从上世纪末开始兰科活植物收集和持续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迁地保育研究工作,先后收集保存了2000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兰科活植物。此外,北园还对一些植物进行资源调查和保育研究,如杓兰属植物等。北园还和吉林长白山、内蒙古额尔古纳等自然保护地合作开展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和野外回归工作。

  4月18日,位于北园东南侧的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正式开放。“科普馆以活体植物、植物标本、植物科学画、科普视频、展板等形式,展现植物科学知识,是人们了解植物知识、感知植物文化、参与科普互动的理想场所。”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说。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