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青春被奉献“点亮” 理想在山乡绽放

发布时间:2023-05-12 09:47: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六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选择和坚守——

  青春被奉献“点亮” 理想在山乡绽放

  编者按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20年来,近50万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怀揣理想与激情,奔赴20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不辞辛苦、真情奉献,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奋进激情,依靠劳动创造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邀请几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分享他们的故事与心声,期待感召更多有志青年到基层工作、在乡村扎根,让宝贵的青春更有分量与质感。

  扎根:只为心中笃定信念

  讲述人:新疆喀什地区社科联业务科副科长 徐静

  2012年,我从曲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新疆喀什地区。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来新疆?最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支教梦想,给西部的孩子送去光明。来到这里后,我便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我志愿服务的地点是喀什地区莎车县。一年时间里,从服务第二届木卡姆艺术节到为白血病儿童组织捐款,从开展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到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我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也渐渐地成长着。

  2014年,志愿服务期结束了,心有所属的我报考了喀什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选拔,实现了扎根西部的愿望。工作之余,我组织成立了喀什星星志愿者团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为乡村小学捐赠衣服、爱心书桌、学习用品;开展“网络传情”活动,组织喀什的孩子们和其他省份的同龄人书信往来、结对子;开展“献一份爱,圆一个梦,暖一座城”圆梦行动,为100多名品学兼优的儿童实现新年愿望……

  2017年,新一轮“访惠聚”驻村工作号角吹响,我申请驻村,来到岳普湖县艾西曼镇团结村。一次,我在入户走访时发现83岁的斯帕乃·达吾提老人正躺在床上呻吟。经询问才知道老人患有高血压,没来得及外出买药。我立刻联系朋友,当天就把药送到老人手里。了解到老人长期独自居住,我一有时间就去陪老人聊天,洗衣、做饭,还为老人装上了电视机。老人经常对人说:“我有了一个漂亮的小孙女,又懂事又贴心。”

  直到现在,我还和村里的亲人们保持着联系,经常回村看望他们。西部计划让我和这片辽阔的土地结缘,为了心中笃定的信念,志愿服务的故事仍会继续。

  播撒:让法治种子遍布高原

  讲述人:青海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 副庭长 孙丰虎

  2008年,徘徊在人生岔路口的我选择了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齐鲁大地来到青藏高原。刚到西宁市城东区法律援助中心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司法局一间办公室门口贴一张写有“法律援助”字样的A4纸,我的法律咨询工作就开始了。

  记得刚上班不久,一位“阿奶”拄着拐杖来到办公室,她一开口,我就犯难了——一个字也听不懂。我找来本地志愿者帮忙传话,近4个小时的咨询让我难忘。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迈过语言关。现在,我已经能轻松听懂青海方言了。

  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我们节假日经常上街设摊开展工作。为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生活困难群体等提供法律帮助成了我的日常。此外,我还承担了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赢得了广泛好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震后,青海团省委组织“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青年宣讲团”,在省内巡回宣讲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成员之一,我跟随宣讲团几乎走遍了青海各州市县,在一次次感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同时,自己也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所鼓舞,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一年服务期满后,我选择了继续。

  2010年,我入职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人民法官。我组织法院青年成立“法律关爱”志愿服务队,送法入校园和社区,关爱困难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在广袤高原上播撒法治的种子。

  盛开:愿做雪域格桑花

  讲述人:西藏山南市曲松县堆随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张晓敏

  2014年7月,我搭上了西部计划的快车,来到山南市曲松县。那时候,偏远山村的孩子,一年到头除了一身校服,买不上一套新衣服,也穿不上一双保暖的鞋子。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开始在朋友圈、QQ空间寻求帮助。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500多个,包裹发放区域覆盖了曲松县的各个乡镇。

  迈出校园、走进西藏,我的母校吉首大学的关怀如影随形。比如,老师们从我的朋友圈得知我开展了“情系高原,志愿者在行动”走村入户送温暖活动,便组织了校园爱心义卖活动,购买了60多套儿童保暖内衣、围巾和手套寄给我。湖南浏阳义工团等也寄来了40多包衣物……

  无论是在海拔4463米的邱多江村教学点发放爱心衣物,被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簇拥;还是走村串户,看到受助学生穿上新衣服时绽放出的笑脸,我都深深感到自己的微光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2018年11月,我考上了曲松县县委办,并主动请求深入基层锻炼。2019年元月,我成为下洛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在村两委帮助支持下,我们把废弃的村部改造成“爱心小屋”和便民服务站,爱心包裹通过我的手一一分发到了群众手中;工作之余,我还变身义务“销售员”和“代购员”,代销了价值9万余元的药材,帮助70多位群众代购了5万余元生活用品……

  驻村工作结束时,下洛村村民诚挚挽留的场景时常浮现脑海。振兴乡村,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破土:青春梦想滴灌希望之花

  讲述人:贵州盘州市保田镇西部计划志愿者 胡慧敏

  今年是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回想起来,毕业前我也曾面临两种选择:谋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或是寻找一个沉淀自己的机会。我选择了后者。

  第一次来到工作所在地——盘州市保田镇时,除了和家乡毕节不一样的景色、方言、饮食习惯,更大的困难来自从校园到社会、由学生干部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我时刻提醒自己,每一项具体而繁杂的工作,都要拿出耐心和劲头,沉下心去学。

  从实践入手、在基层奉献,成为我实现转型的金钥匙。在做好党建工作的基础上,我担负起“网上共青团·智慧团建”系统管理工作,指导各个村居团组织在系统上开展团员管理工作,让系统成为联系辖区内团员的重要纽带。

  在镇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时,常有爷爷奶奶问我:“小胡,我们没能力辅导娃娃学习怎么办?”也有小朋友告诉我,“除了上课,我们还想学其他知识”。我意识到,乡亲们从山里搬进了新居,对未来有了新期待。

  从去年8月开始,经过多次入户走访、电话沟通,我们决定依托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室等场所,开展“希望小课堂”陪伴行动,利用寒暑假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培养兴趣爱好。让我们颇感欣慰的是,虽然时间不长,但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上有了进步,还学会了表达自我,变得自信开朗。

  渐渐地,镇级12名团员青年干部也陆续加入进来了。随着这支志愿服务队伍的壮大,包含希望小课堂、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振兴夜校等在内的“团团益加青”项目不断成熟……

  我深深感到,每个人的青春梦想都能在基层广阔天地生根发芽,绽放闪耀的希望之花。

  作答:用心用情为民服务

  讲述人:重庆綦江区永新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 陈琳

  连晴高温天气,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回想自己报到第一天,我还没来得及多想,便快速进入战高温状态。

  那一夜,村上突发森林火情,我被安排在办公室保障后勤。联系车辆、准备物资、搬运矿泉水和食物……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是冲锋一线的坚实保障。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连续作战60余天,毫不懈怠。

  平时工作中,在帮助脱贫户办理小额信贷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发展产业的信心。脱贫户张基国去年还完了2019年贷款,随后新贷5万元,用于“做大做强”养蜂业;脱贫户李成开今年新贷5万元,新养鸭子100多只……

  党的好政策给脱贫户发展产业增强了底气。李成开提起这,就收不住话匣子:“政策东风送来资金及时雨,燃眉之急解了,咱心气更足了。”

  我还积极参加“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清理草丛中的塑料袋,扫去阶梯上的枯叶……每一次默默付出都很值得。如今,碧波涟漪映蓝天,河畔草青花烂漫。人们徜徉河畔,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春何为?在我的这份答卷里,细微故事透着热爱与坚持。

  转变:外乡大学生变身“村里娃”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塘南村西部计划志愿者 赵淑艳

  2022年盛夏,学校召开了关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宣讲会,不少同学积极报名,这让从宁夏考出来的我难耐内心“躁动”。回去建设家乡!很快,我如愿以偿。

  带着满腔豪情到了村上,才发现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第一次入户摸排时,我拿着入户调查表,一板一眼询问老乡情况,压根没几个人搭理我;后来,跟着村干部入户,我全程支着耳朵听却不敢讲,感觉自己是那样“格格不入”……

  同时,我发现,村书记撒彦存每次入户,总要先跟村民聊半天:娃娃学习咋样、牛羊饲料够不够……起初,我不理解,每天入户摸排几十家,工作量这么大,咋还有时间闲聊?作为我的帮带导师,撒书记话语谆谆:家长里短连着村情民意,跟村民打交道,就得学会拉家常。于是,我尝试用方言和村民聊天,村民很快跟我热络起来,工作推进越来越顺利。

  作为村里的村振兴专干和青年服务工作者,我的工作任务很重。记得有一次登记录入村民收入表,忙乱中填错了信息,幸亏上报前被网格员及时发现。自责内疚加上忙碌焦虑,我偷偷抹起了眼泪。驻村书记看见了,走过来宽慰我,还建议我“理清工作思路,找到解题之法”。我试着制定了工作计划安排表,腾出时间梳理内容方法、总结经验不足,工作效率渐渐提升了。

  变化的不只是工作方法,还有我和乡亲们的感情。在乡亲们眼里,我已经从那个“外来的大学生”变成了“咱塘南村的娃”。志愿服务期满后,我打算继续扎根,在广阔田野收获成长、施展才华。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李慧、万玛加、王雯静、龙军、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陈冠合、吕慎、张国圣、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成蓉、杨云杰、丰瑶)

(责编:李雅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