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擦亮“双奥之城”名片 加速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发布时间:2022-03-30 08:46:00来源: 北京日报

  原标题:从国际交往服务机制、功能区建设、平台打造、要素引聚、环境提升五方面发力

  擦亮“双奥之城”名片 加速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上个月刚闭幕的冬奥盛会,中国以冰雪为媒,迎四海宾朋。

  面对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重量级外宾,本市牢牢抓住“一流服务”和“防疫安全”两个关键,以首善标准完成接待服务工作,实现了闭环下开展大规模国际体育赛事和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突破。

  成绩背后,是愈发坚实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步伐。昨天召开的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本市将充分发挥“双奥之城”独特优势,推动国际交往服务机制、功能区建设、平台打造、要素引聚、环境提升取得新突破,加速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开创新局面。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近10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在北京举办,平均每年接待50余位来访外国领导人。

  市政府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将持续打造承载设施、丰富服务供给、优化接待环境,推动形成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求相适应、与国际交往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元首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

  一方面是强化承载设施等“硬”支撑。加快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整体提升,建设全流程主场外交承载地,提高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接待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城市更新、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特色化“国家会客厅”。支持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及新国展二、三期和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会展设施预留重大国事活动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是提升服务“软”实力。做强高端会务服务,提供高质量“北京服务”。充分利用北京古都文化、红色资源、科技优势和双奥遗产,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建设,营造个性化、温馨化、国际化的接待氛围。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打造快速对接、高效有序的运行保障平台。

  城市国际化能级

  发挥“磁场效应”集聚国际高端要素

  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中,本市注重吸引集聚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国际高端要素,城市国际化能级显著提升。

  过去一年,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在京落户,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国中心、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在京成立;英国太古集团、怡和集团等跨国公司积极参与重点区域和项目开发建设;中德、中日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累计落地项目70余个。

  如何带动全球优质资源加速集聚,让国际元素更加凸显?据介绍,本市将积极培育国际机构集聚区,聚焦科技创新、金融、高精尖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加快推进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组建,统筹推进世界剧院联盟等在京落户。

  在吸引外资项目落地方面,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鼓励要素交易、国际认证机构、国际评级机构等功能性平台入驻北京。瞄准全球500强、重点领域龙头企业、行业隐形冠军,引进一批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外资项目。

  在谋划好后冬奥文章方面,积极承办国际体育赛事,吸引国际体育组织入驻和国际冰雪体育组织、职业体育联盟、冰雪运动知名企业落地,积极申办高山滑雪世界杯、雪车雪橇世界杯等体育赛事。

  国际化环境和服务

  细节入手全方位提升“国际范儿”

  2021年11月26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语言环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为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依法治理树立新标杆。

  从细节入手,全方位提升“国际范儿”,本市国际化环境和服务持续优化。

  过去一年,国际教育、国际医疗供给能力显著提升。12所新布局国际学校投入使用,14所完成规划布局,全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57个。推进朝阳区、海淀区国际医疗联合体工作,以三里屯地区为试点推进社区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

  国际化服务更加便利。开展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联办”业务试点,推出首批82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等,加速吸引海外创业人才。聚焦在京外籍人士工作、生活、创业等问题,解决其难点痛点堵点。

  暖心、贴心的服务,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本市将高水平推进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打造望京小街等国际化特色示范街区。建设职住一体的工作和居住空间,满足国际人才工作生活需求。优化涉外政务服务,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积极争取外籍人士工作居留证件两证合一在京先行先试,优化外籍人士创业、就医、上学、租房等场景网上办事服务体验。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