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千年石刻也“生病”?看石刻医院“治疗”有方

发布时间:2023-08-24 09:41: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鹤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8月21日,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石刻闭幕,海内外石窟寺保护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石窟寺保护,发布众多研究成果。

  我国现有石窟6000余处,数量众多的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清晰、关联性密切、体系完整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中国元素。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石窟寺由于赋存环境、主体构成、建造材料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远大于其他文化遗产门类。

  历经千年风吹日晒,石刻会得哪些疾病?如何监测石刻的变化?修复石刻文物有哪些技巧?

  千年石刻,艺术瑰宝

  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介绍,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也是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正因如此,大足石刻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继敦煌莫高窟之后第二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也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的历史悠久,最早的造像开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历经晚唐、五代,盛行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少量增刻。大足石刻石窟数量众多,分布于大足区各个地方,总共造像5万余尊。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世界文化遗产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风吹日晒、生物侵害,大足石刻也“生病”

  大足石刻的造像都依附于崖壁,是不可移动文物。大足石刻通常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载体,即崖壁;另一部是造像的本体,即最具核心价值的部分。如果崖壁不稳定,整个造像都处于失稳的状态,核心价值部分就难以保存,因此岩体本身结构状态的稳定性是直接影响造像稳定性的最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大足石刻作为室外的文化遗产,和馆藏文物相比,还会遭受自然引力和人为破坏。除了岩体失稳,大足石刻还面临水的侵蚀、石质风化等多种威胁。除此之外,生物病害也会使大足石刻“生病”。一方面生物的分泌物会污染石质的表面,导致彩绘和石质表面变色,同时生物分泌的有腐蚀性的液体会对石质和彩绘贴金层造成生物风化。另一方面,有些植物的根系伸进岩石的裂隙当中会造成石质的开裂脱落甚至坍塌。比如在对千手观音这一贴金彩绘的石质文物进行调查时,发现病害多达30余种,保护难度非常之大。

  干湿交替的极端天气的增加,也会导致石质长期缓慢风化。为应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大足石刻重点针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建设和完善防洪防火防雷等防灾减灾措施。

  从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以来,保护工作就在持续地进行,比如针对岩体的身纹,主要采取垫砌、支撑、锚固等工程手段,以及裂隙灌浆砌筑加固岩体。对于水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创新性地实施了北山石刻的隧洞排水治理工程,对石刻的保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15年,研究院采用帷幕灌浆、截水防渗、排水等综合性立体治水措施,解决了石窟渗水问题。针对露天的文物,也会加上保护棚以抵御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景区参观人流量也会有所控制,降低二氧化碳对文物的影响。

  大足石刻医院助力石质文物“强身健体”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足石刻,2022年还成立了大足石刻文物医院。陈卉丽介绍,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前身是2007年和意大利建设的重庆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主要是对文物进行测试分析,相当于对其进行全面的体检。

  大足石刻医院里有大量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设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主要对受风化影响的文物的矿物成分和元素组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判别病害程度,为后期选择材料和工艺治疗提供依据。红外热成像仪,主要探测崖壁含水率和温度的分布,了解岩体内部病害机理,为后期修复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提供支撑。X光探伤,主要探测石质文物内部结构是否风化和断裂。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了解岩石晶体内部结构分布,彩绘石质修复前后的色差变化……

  这些设备既可以在医院里使用,也可以带到现场进行无损检测,医生们既可以“坐诊”,也可以“出诊”。文物进到医院以后,首先对其进行体检,其次根据体检结果针对性地制定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中先用各种各样的“手术工具”清理表面污染物,再对其进行脱盐处理,最后再对风化石质进行加固。如果说物理保护工程是从外部防御减少对石质文物的伤害,文物医院的修复就是从内部对石质文物“强身健体”。

  此次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召开,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赫瓦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评价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非常慎重和专业,尤其在数字建档、活化利用以及文物本体的修复工作方面,都令人印象深刻。”陈卉丽表示,石窟寺保护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研究和技术的综合项目,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很多中国经验也可以供国际同行就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借鉴。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