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新闻

北京中关村大街将“焕新”,项目计划年内开工、2025年竣工

发布时间:2023-09-13 09:25:00来源: 新京报

  北京片区改造提升类公共空间项目又有新进展。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计划年内开工、2025年竣工,将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大街沿街空间通透性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2017年以来,北京市在中心城区和通州区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工程。截至目前,共有140个项目列入市级试点,其中崇雍大街、白塔寺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等80个项目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北京市发改委持续深化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试点,紧紧围绕“五子”联动,探索实施片区改造提升类试点项目。2023年新纳入市级试点的14个项目中,6个为片区改造提升类项目。

  此次批复的项目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涉及1条主干路,即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2条支路,即拓展延伸双榆树北路(中关村大街至科学院南路段)、双榆树二街(中关村大街至科学院南路段);4个节点,即鼎好大厦、中关村广场、海淀剧院和当代商城周边。

  项目总面积99733.47平方米,重点提升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2公里沿街空间的通透性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将市政道路、市政绿化与当代商城、海淀剧院、鼎好大厦等建筑前区空间进行整体统筹,增强空间融合通达性,打造连续通畅的慢行步道,联动周边中关村广场等科创办公、商业建筑实施一体化改造提升,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空间的需求。

  此次公共空间改造坚持从公众需求出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公众参与决策,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更新机制。设计过程中,通过开展产权单位调研、公众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附近居民、学生、创新创业者对空间改造的诉求,让周边居民积极参与到街区更新之中,成为“城市空间合伙人”。

  最终设计方案探索通过“四重奏”策略,建设中关村高品质“城市客厅”。一是重构生态基础。项目将恢复生态性作为优先考虑,在近人尺度上形成阴凉宜人的行走体验,在城市尺度上形成延绵起伏的绿荫景观,在微观尺度上发挥绿地渗、集、滞的海绵作用,重现大街生态为先的宜人风貌。通过“保留、重组、织补、更新”四大策略开展园林景观改造,保留高大乔木,释放林下空间,形成遮阴效果;重组部分乔木、乔灌草种植秩序,形成清晰的景观空间和通透的视觉廊道;织补植被疏密层次,形成“荫与景”的功能区分;更新改造灌木及草本植物,形成清新、怡人、自然的地被景观。

  二是重构出行系统。项目将行人的安全通行置于首位,推动构建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路侧将改为骑行道,通过机非隔离、人车分流,让交通更安全。同时,根据人流量调整人行道宽度,打破不同空间隔离,提供多元化步行空间选择,让街道更舒适。

  三是重焕街区活力。项目通过拓宽、延展、延伸、重塑等改造手法缝合城市肌理,根据空间尺度,建设若干口袋公园,相互串联形成线性“中央公园”,实现行者有路、坐者有椅、憩者有荫、赏者有景,既能增加市民的逗留时间和交往机会,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天候的交流和服务空间,成为“城市客厅”。

  四是重塑城市功能。项目将统筹沿街空间,打通沿街绿化、人行步道、慢行车道,整合市政绿地与建筑前区空间,形成通透的整体公共活动空间,将中关村广场、鼎好大厦、当代大厦等建筑前区空间衔接,补充活动场地、健身设施和休憩设施,完善标识系统,展示大街文化特色,营造特色鲜明的中关村城市景观风貌,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北京片区改造提升类公共空间项目又有新进展。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中关村大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计划年内开工、2025年竣工,将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大街沿街空间通透性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2017年以来,北京市在中心城区和通州区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工程。截至目前,共有140个项目列入市级试点,其中崇雍大街、白塔寺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等80个项目建成投用,有效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北京市发改委持续深化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试点,紧紧围绕“五子”联动,探索实施片区改造提升类试点项目。2023年新纳入市级试点的14个项目中,6个为片区改造提升类项目。

  此次批复的项目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涉及1条主干路,即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2条支路,即拓展延伸双榆树北路(中关村大街至科学院南路段)、双榆树二街(中关村大街至科学院南路段);4个节点,即鼎好大厦、中关村广场、海淀剧院和当代商城周边。

  项目总面积99733.47平方米,重点提升中关村大街北三环至北四环段2公里沿街空间的通透性及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将市政道路、市政绿化与当代商城、海淀剧院、鼎好大厦等建筑前区空间进行整体统筹,增强空间融合通达性,打造连续通畅的慢行步道,联动周边中关村广场等科创办公、商业建筑实施一体化改造提升,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空间的需求。

  此次公共空间改造坚持从公众需求出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公众参与决策,探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更新机制。设计过程中,通过开展产权单位调研、公众问卷调查等,充分了解附近居民、学生、创新创业者对空间改造的诉求,让周边居民积极参与到街区更新之中,成为“城市空间合伙人”。

  最终设计方案探索通过“四重奏”策略,建设中关村高品质“城市客厅”。一是重构生态基础。项目将恢复生态性作为优先考虑,在近人尺度上形成阴凉宜人的行走体验,在城市尺度上形成延绵起伏的绿荫景观,在微观尺度上发挥绿地渗、集、滞的海绵作用,重现大街生态为先的宜人风貌。通过“保留、重组、织补、更新”四大策略开展园林景观改造,保留高大乔木,释放林下空间,形成遮阴效果;重组部分乔木、乔灌草种植秩序,形成清晰的景观空间和通透的视觉廊道;织补植被疏密层次,形成“荫与景”的功能区分;更新改造灌木及草本植物,形成清新、怡人、自然的地被景观。

  二是重构出行系统。项目将行人的安全通行置于首位,推动构建顺畅、完整、连续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等城市绿色出行系统。路侧将改为骑行道,通过机非隔离、人车分流,让交通更安全。同时,根据人流量调整人行道宽度,打破不同空间隔离,提供多元化步行空间选择,让街道更舒适。

  三是重焕街区活力。项目通过拓宽、延展、延伸、重塑等改造手法缝合城市肌理,根据空间尺度,建设若干口袋公园,相互串联形成线性“中央公园”,实现行者有路、坐者有椅、憩者有荫、赏者有景,既能增加市民的逗留时间和交往机会,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天候的交流和服务空间,成为“城市客厅”。

  四是重塑城市功能。项目将统筹沿街空间,打通沿街绿化、人行步道、慢行车道,整合市政绿地与建筑前区空间,形成通透的整体公共活动空间,将中关村广场、鼎好大厦、当代大厦等建筑前区空间衔接,补充活动场地、健身设施和休憩设施,完善标识系统,展示大街文化特色,营造特色鲜明的中关村城市景观风貌,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责编: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