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诊疗曲线里的焦虑与希望

姚常房 发布时间:2020-06-09 16:42:00来源: 健康报

  一场疫情,打乱了患者就诊的脚步。随着正常生活的回归,积攒已久的刚性就医需求开始释放。然而,疫情尚未结束,风险挑战犹在,日常诊疗秩序的恢复是一道并不容易的必答题。

  走过“空转”期

  “有两三个月基本不能做手术,择期手术全停了,医生收入受影响是肯定的,医院也亏损。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整形外科负责人马医生如此回忆今年4月之前的日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美整形等专科仿佛瞬间被冰封,复苏需要时间。6月1日上午10点多,北京某三甲医院门诊大厅里的患者已经不少,一位患者感叹“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位于门诊北侧的整形美容科依旧冷清,诊室里空无一人。

  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修医生,也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较清闲的日子。31、18、43,这是他今年1月~3月的前列腺手术数量,去年同期的数量分别为46、23、50。“门诊量差得更多。”修医生介绍,他1月~3月的门诊量总和为900多人次,而2019年仅1月就有将近500人次。

  收入大幅减少,成本又在显著增加。“医院3个多月完全没有收入。但是每个月1000多名员工的工资要支付,大概一两千万元。除此之外,防护物资也非常昂贵。刚开始复工时,有的需要用三级防护,每组医生护士一天需要两套防护服,差不多1400元。后来降成二级防护,也要七八百元。七七八八算下来,每个月都是几千万元的支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边专每天都在精打细算。“有的医院员工有上万人,压力肯定更大。”当边专听到有医院已经贷款10亿元后,表示“一点都不奇怪”。

  “现在医院门诊量跟原来差不多,但是手术病人受疫情防控的要求影响,比如门诊条件限制、人力资源紧张等,只能收70%~80%。”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任千里说,医院每天的防控任务比较重,增加了很多人力。

  不过,进入4月,修医生的门诊量已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月的手术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同期,“总共做了69台手术,去年是56台”。现在,他和同事们每个周六会轮流加班做手术。

  复工复产的节奏在加快,不过,马医生仍然不免担忧,“毕竟国外疫情一直在蔓延”。

  流程延长成“习惯”

  对医疗机构而言,常态化防控与正常诊疗叠加,带来的最突出改变是医疗流程的延长。测温、抗体检测、核酸检测……接诊前,这是必需的步骤。

  “疫情期间,手术不做也不会有人指责,毕竟风险太大了。但是,老百姓有强烈的愿望,怎么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疫情期间一直没有停门诊,大年初五就开始为肿瘤病人做手术。但是,大胆的背后是超乎寻常的付出。该院院长蔡秀军介绍,当时每位全麻病人不仅做核酸检测,也要做胸部CT检查,看肺部情况。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称之为“分区分级”的防护措施从疫情初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已经常态化了”。他介绍,疫情期间,将不同科室按照高、中、低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除发热门诊外,包括口腔科、五官科、呼吸科、内镜室、急诊科等被列为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全部是三级防护。麻醉科、血透室、导管室等列为中风险管理科室,防护级别适当。普通外科、心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等定位为低风险科室,防护级别也相应降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刘争说,武汉“解封”后,意味着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迈入平战结合状态,既要逐步恢复常规的医疗工作,又要很好地进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工作效率跟以前相比,多少会有一些下降。同时,防护措施也会增加员工的压力和运行成本。如何做好平衡、优化流程,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边专认为,要做好平衡,必须调节医护人员心理,“特别是在口腔医院,很多口腔操作都是高危工作,尤其是刚刚复工的时候,大家心里还是打鼓的”。

  “坏事”变“好事”

  一次疫情证明了我国公立医院的价值,但也暴露出了诸多短板。而这些短板的显露,又反过来给了医疗机构一次亡羊补牢的机会。

  “无论个人、专科、现代医学,还是国家层面,疫情都推动着我们向前发展,把坏事变为好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说,希望在筹建现代化医院时能多一些考量。比如,充分考虑大灾大难下“三区两通道”的基础配备、氧气配置等。另外,在各专业人才战略储备上,既要满足日常医疗需求,还要能够满足突发重大事件时的大规模人力需求。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有一个全方位的思考。他说,医疗机构要意识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因势利导,大力推动全面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坚持住院患者非必要不陪护、减少探视的病房管理策略,进一步优化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公立医院必须改变满足于“患者看好病,运营不亏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通过加强以经济管理为重点的运营管理,加强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的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此外,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功能定位应更加清晰,医疗机构间、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间的配合和衔接应更精准、更高效,这对于未来从容应对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药品”等逆势发展,这倒逼着医疗机构快速入局互联网。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对此深以为然。据了解,目前,陕西省能够提供“互联网医疗”医保结算的医疗机构仅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陕西省人民医院,其开通的“互联网医疗”医保结算业务仅限普通门诊。对此,宋张骏建议,在确保医保资金规范使用的前提下,将常见病、慢性病及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复诊全面纳入互联网医疗医保服务范围,并对适用“长处方”的门诊慢性病参保患者,考虑处方流转和医保定点药店配送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保证医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统筹基金在线结算。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