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沧州:奋力打造河海相济、动能强劲的重要增长极

杨文娟 发布时间:2019-07-31 19:59:00来源: 人民网-河北频道

 

  人民网石家庄7月29日电(杨文娟)过去一提到沧州,很多人的印象是“苦海沿边”。但是现在,“这个昔日苦海沿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9日,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沧州市委书记杨慧如是说。

  据他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沧州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营经济快速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2018年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676.4亿元、575.8亿元、48562元,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分别增长2467倍、2302倍、1078倍;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72元,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构建“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沧州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三大机遇,发挥港口、区位、土地三大优势,特别是以沿海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推动沧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河海相济、动能强劲的重要增长极。

  “盐碱地”变成“黄金滩” 推动沿海经济带加速隆起

  “沿海经济带建设是河北省委确定的战略重点,更是沧州发展的战略支点。”据沧州市长梅世彤介绍,近年来,沧州围绕“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全力做好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聚集和港城建设“三篇文章”,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实现新突破。

  在港口转型升级上,以综合港区建成为标志,沧州黄骅港实现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向现代化综合大港的转变,10万吨级、20万吨级航道相继建成通航,20万吨级矿石码头正式开放,并加快打造现代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2018年完成吞吐量2.88亿吨、集装箱近72万标箱,吞吐量在世界主要港口中居第18位、全国主要港口中居第13位,今年一季度吞吐量首次跻身全国十大港口行列。

  在临港产业聚集上,渤海新区累计完成重大产业投资35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2家,2018年渤海新区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5个,同比增长70%,占全市产业项目的61.5%。

  在港城建设上,重点推动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相向融合对接、错位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滨海新城。同时,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正式获批为标志,打造全省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区和中国面向中东欧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2018年,渤海新区GDP达649.4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17.7%、23.2%。

  承接京津产业疏解转移 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沧州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在项目引进中注重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注重升级、在服务中注重跟上管理、在政府推动中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杨慧表示。

  截至目前,沧州累计引进京津合作项目1300多个,协议总投资6213亿元,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服饰、生物医药三大具有明显协同特点的产业加快崛起。北京现代、北汽落户沧州,带动形成9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渤海新区·北京和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药企139家、总投资461亿元,46家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东塑明珠商贸城、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整体承接北京大红门、动批等服装商贸企业,近万家商户落户且无一回流。沧州市承接北京产业疏解转移做法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评估组誉为“沧州现象”。

  “沧州引来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棵产业大树。”杨慧说,沧州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动能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

  据介绍,近年来,沧州通过实施“万企转型”行动和“六个一工程”,推动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拥有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产业集群33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11个。同时,该市着眼培育新动能,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主题旅游、时尚服装服饰和现代物流“六大新动能”不断壮大,激光及智能制造、先进再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五大新引擎”初具雏形。沧州“新动能新引擎”产业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60%,今年上半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和11.4%。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黄骅新城规划建设,形成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黄骅港区“一主多组团”发展格局;县城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任丘上榜“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流转率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沧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动新型城镇化,突出主城区和黄骅新城“双城”相向对接发展。其中,主城区占地1200亩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及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展示区建成开放,成为老人遛弯、青年运动、孩子嬉戏的好去处,成为市民朋友圈里争相转发点赞的“网红打卡地”。

  同时,主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气膜网球馆和省内首座气膜冰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投用,沧州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城市。

  另外,沧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办好一批民心工程,2018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390.2亿元、占总支出的80%。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惠及近400万城乡居民。主城区在2018年完成197个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今年10月底前剩余258个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2+26”城市秋冬季攻坚战中排名第二;推进“好人之城”“诚信沧州”建设,累计17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连续领跑全国地级市。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