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 资讯

新时代援藏工作正向纵深推进 不辱使命赴高原 对口支援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2-01-27 10:01:00来源: 西藏日报

  援藏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秉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把西藏当作故乡,把西藏人民视为亲人,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西藏人民谋幸福,助推西藏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1994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序幕。数据显示,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在众多援藏干部中,不少人多次接力援藏。广东援藏干部胡雄英连续3次援藏,用近10年时光见证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从设计、建成到运营;福建援藏教师“夫妻档”李光文、陈红累计5次援藏,投身于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陕西援藏干部吕智勇3次援藏,不忘初心,甘做“高原上的一棵草”……

  “在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援藏人应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为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援藏干部的一致心声。

  援藏干部们始终秉承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结合西藏实际,发挥西藏优势,在理念创新、技术改造、产业研发、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用力,助力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日喀则市白朗县有着“粮仓”之称,现已形成“一园三区34基地”的蔬菜产业布局,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年产量达到1.2亿斤,产值近2亿元,成为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且辐射带动周边10余县(区)种植蔬菜近10万亩。

  从原来只种少量蔬菜自给自足到依靠现代蔬菜产业带富一方百姓,从原来不了解、不掌握到数万农牧民成为现代蔬菜种植行家里手,白朗县的改变,离不开历届援藏干部的奉献。通过智力支援、强基补链、拓宽渠道等一系列措施,打通白朗县“生产、流通、贮藏、加工、运输、销售”链条,打造了“白朗蔬菜”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援藏干部还始终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突破当地原有科技水平束缚,将已掌握的科学技术与西藏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发展状况相结合,通过科技支援、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形式推动农牧业、工业产业、藏药产业等领域不断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

  林芝市朗县拉多乡扎村原处大山深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藏药材生长条件,2007年,扎村启动整体搬迁计划。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以藏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工作为产业援藏的突破口,协调多方资源,投入800多万元将原扎村面临撂荒的300多亩耕地改成藏药材种植基地。

  由于扎村的藏药材品质好,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第一年,藏药材就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这让扎村群众和援藏干部有了更大信心,他们将老扎村撂荒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计划将这片山谷打造成朗县药谷。

  在做好产业引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援藏干部还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重点,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托起群众的好日子。

  自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先后选派七批1300余名医疗人才进藏,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市地人民医院,把支援医院的技术、制度、流程和作风“带着泥土移栽”到雪域高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持续不断为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纾解病痛,大大提升了西藏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帮带本地医疗团队、填补大量技术空白,努力培养能长期扎根、长期服务、长期奉献的“永不走的医疗队”。

  为大力推进就业援藏,中央和国家机关、兄弟省市和对口支援单位等也结合自身实际吸纳更多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从2012年至今,西藏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最开始的200多人,到2021年已突破2400人,西藏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成效逐步显现。

  从项目援藏到人才就业援藏,再到组团式医疗教育援藏,新时代援藏工作,秉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原则,向纵深推进。

  援藏路上,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一批批援藏干部正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