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结青海著华章——杨志军与青海日报
编者的话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日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从青海走出去的作家杨志军凭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
杨志军,1955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曾长期在青海工作。当时,作为青海日报的记者、编辑,他常年深入农村牧区,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青海给予他无尽的创作激情和丰沛的诗心,他也用满腔热忱的书写回馈着这片土地。虽然后来他离开了青海,但是他从没有停止过对青海的书写。地理版图上的青海和文学意义上的青藏高原,构成了杨志军庞大复杂的创作母题。他的作品视野宏阔,语言精准,人物鲜活,充满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本次获奖作品《雪山大地》,讲述的仍然是发生在青海大地的故事,他以生活的原色为父辈树碑立传,用文学回馈、感恩青海高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为此,本报“社会”版及“江河源”副刊特别推出《缘结青海著华章——杨志军与青海日报》、《雪山大地》的创作谈及其评论,以飨读者。
杨志军近影。
杨志军在刚察草原采访。
杨志军(右二)在茫崖水站采访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揭晓,从青海走出去的著名作家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最高票数获奖。
杨志军生于青海,长于青海,在青海日报社工作十余年。获奖消息甫一传来,记者便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此时正在西宁的杨志军,听他讲述了他与青海的渊源,以及他在青海日报工作时的往事……
8月11日,《雪山大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喜讯从北京传来时,作家杨志军正在西宁家中创作他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几乎每年夏天,杨志军都会回到青海住一段时间。青海,既是他的胞衣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归宿。在这里,他探亲访友、创作采风,享受高原夏日的凉爽,感到特别惬意也特别踏实。
“青海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智慧,给了我知识,给了我情感,还给了我生活的积累。它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养育,更有精神上的养育。所以,我的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感恩,感恩青海这片热土,感恩身边所有的人和事!”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每每谈及青海,杨志军总是一往情深,“青海给了我写作的机会,给了我写作的灵感,给了我写作的契机,让我变成了一个作家。一个人不是自己想变成作家就能变成作家的,而是这片大地需要你,或者是培育你成为一个作家,你才有可能成为与这片大地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和一个作家。”
对于此次获奖,杨志军十分欣喜。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在他看来,能够获此殊荣,对一位作家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一种鞭策。他告诉笔者:“当然,也是一种总结,总结了你几十年的创作历程,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得失,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这种总结不是停止,而是给了你一个新的起点,并让你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更加努力地去写作!”
杨志军一再说,是青海大地哺育了自己,是草原牧区给了他生命的意义和写作的可能。而青海日报社,则是他文学之梦的启航之地。
1955年,祖籍河南孟津的杨志军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他的父亲于1949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青海,是《青海日报》最早的创办者之一。1976年,杨志军从部队转业后,也进入青海日报社工作。最初,他被分配到海北记者站。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杨志军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他跑农村走牧区,为了一个新闻线索而苦苦奔波,为了一个知识点而寻根究底。世界在他面前变得如此广阔如此深邃又如此有趣。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杨志军顺利考入了青海师范学院(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其间,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记者身份,一到寒暑假,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到报社,得知哪里有新闻线索,他就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进行采访。由于勤于学习、积极肯干,大学期间,他采写了《夏武平》《地震台怎么预防地震》等多篇稿件,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对诗歌、小说均有涉猎。
1982年,杨志军大学毕业之前,青海日报社曾两次派人去青海师范学院联系,希望能将杨志军分回报社。当时,大学生还真是紧缺,加之杨志军的表现给报社同仁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大家都希望他回来。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很快,大学毕业的杨志军回到了青海日报。他成为文艺部的一名文学编辑,从事文艺副刊“江河源”的编辑工作。当时的文艺部主任王展读过杨志军的几首诗,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华,盼望他在文艺部大展宏图。可杨志军却更加向往走出去,到农村草原去了解、感受基层生活。他一次次地找领导表达自己的心愿,最终如愿以偿地被调到了记者部,并很快由负责工交口的记者转换为一名农牧口的记者。在他看来,青海的农牧业大有可为,农牧区的采访也一定大有可为。
要了解农牧业的情况,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草原。就这样,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杨志军经常奔波于草原牧区,他住在牧民的帐篷里,和他们一起生活,互相交流。20世纪80年代的青海牧区交通极为不便,有些地方进去了就很难出来,一个地方一待往往是好长时间,用杨志军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虽然我跑新闻的效率比较低,但我的生活体验却是饱满的。”
长时间的全身心投入,使杨志军与农村草原渐渐融为一体。他几乎走遍了青海的农村牧区,走遍了记者站所在地区的山山水水,他把每一位接触过的干部群众当成老师,他了解和掌握牧民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他熟知当地的农作物、动植物,他甚至熟稔那些他走过的溪流、见过的牧民家的藏獒。他结识了很多为建设大西北来到青海高原,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人,他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朋友,他们对他无话不谈。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与丰厚的资源。
杨志军自小生活在报人身边,对记者这个职业有着比其他人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喜爱。至今,说起当年在报社的时光,杨志军仍是满怀感念,“我感恩青海日报给予了我宽松的时间、便利的采访条件,让我有机会深入地了解青海。”
许多老报人以他们的专业素养、丰富阅历和高尚人格,深深感染、影响并激励着青年时代的杨志军。忆及郭统厚和辛存文两位老师多次带他深入一线采访的往事,杨志军不无感慨:“郭老和辛老都是专家型的记者,对相关采访内容了如指掌,他们的生活阅历也非常丰富,我刚一当记者就遇上了这样的老师,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杨志军写出了许多优秀通讯,至今他仍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说那时候报社传帮带的氛围十分浓厚,老报人倾囊相授,年轻记者们也都奋发努力,大家争着采访写稿,进步非常快。
宽裕的采访时间,便利的采访条件,加上老报人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身边同事不遗余力的关心帮扶,杨志军的创作之路走得很顺。“郭统厚、辛存文、王展、王文泸等几位老师不仅给予我工作上的关心和关爱,还给予我很多创作思路。他们因为经常出去采访,都有比较敏锐的眼光和开阔的思路,从而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从生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等等,这使我比较早地关注到了青海的生态问题。”杨志军说。
杨志军至今仍然记得,为了采写长篇通讯《石门春秋》,他跟随郭统厚老师一起去湟源县巴燕乡石门尔村采访。郭老师带着他,在河道里一遍遍地丈量石头上的土层到底有多厚,听乡亲们讲述他们亲历过的一桩桩往事,并以此来推算河流的水量。为了采写人物通讯《尼玛大夫的一天》,他跟随辛存文老师在尼玛大夫的门诊室外静静地守候,观察尼玛大夫怎么给病人看病、怎么问诊,直到没有病人的时候才进去和被采访对象聊一聊……
在记者部干了六七年以后,杨志军又回到了文艺部,仍负责“江河源”副刊的编辑工作。那时,“江河源”副刊已成为青海省一个重要的文学阵地,除了和省内作家紧密联系,培养年轻作者以外,也与外省很多作家建立了联系和沟通,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评论家不时为“江河源”副刊写稿。而这些,对杨志军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采访中,杨志军还为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文艺部工作的那段日子,王文泸和祝咸禄两位主任在一间稍大一点的办公室办公,而让杨志军单独享用一间小办公室。当时的主任王文泸是这样说的:“小杨喜欢安静,要写文章,要读书,就让他一个人一间吧。”文艺部那时只有一部电话,放置在主任王文泸的办公桌上,每次有电话打来,王文泸总会不厌其烦地去喊接听电话的人……这些往事,在杨志军的心中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他满怀感激地说:“王文泸既是主任,又是作家,在文艺部给我了最大自由,几乎是有求必应。那时候,我觉得我的办公条件比两位主任还要好,他们对我,真的是很关心。”
青海日报社是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地方。正是通过一次次的采访,一篇篇稿件的撰写和编辑,杨志军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练出了得心应手的笔力,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1983年冬天的一天,报社接到省委通知,说有36位农民在青海湖凿冰打渔时遇险,目前仍在浮冰上漂流,情况十分危急,要求报社派出记者采访。杨志军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一任务。到了现场这才知道,是大风灌入冰层之下吹裂了冰面,一块浮冰载着遇险的农民从北岸直漂湖心。青海湖面积有4500多平方公里,横无际涯,漂向湖心的后果可想而知。当时从兰州军区调来了直升机,可各种救援措施都无法施行。直到第二天黎明,风停了,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湖面再次封冻,浮冰与新的冰层衔接到了一起,遇险人员这才小心翼翼地回到岸上。这件事,促使杨志军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大湖断裂》(刊载于《现代人》1985年第二期),小说充满悲悯情怀和人性的思考。
几年后的一天晚上,因为采访,杨志军住在了海晏县的一个道班。那晚,他和道班工人一起聊天喝酒,借着月色,远远看见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可第二天清晨,当他推开门后才发现,草地已不复存在。他怀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了问题,或者是酒喝多了。询问了道班工人后他才知道,昨天,那里确实有一片草原,但晚上一场大风,沙子已将草地完全掩埋。顿时,杨志军萌生了写一部与生态有关的文学作品的念头,这便有了后来的小说《环湖崩溃》。1987年第一期的《当代》,以头题位置隆重推出了这部作品,杨志军由此成名。杨志军非常看重这部作品,因为,这是他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从此,杨志军一发而不可收,小说一部接一部地横空出世,他进入了真正的文学创作旺盛期。而这一切,显然得益于长期高原生活的积累和感情的积淀,也得益于青海日报社的培养,得益于那些从事新闻工作的日日夜夜,得益于那些白纸黑字间涵养出的笔力与情怀。
曾经和杨志军长期共事的老报人王文泸告诉笔者:“杨志军是一个有着远大文学理想的人,他荣获茅盾文学奖完全是不出意料之外,全在情理之中。在多年的记者、编辑生涯中,杨志军用记者的眼睛去发现、表现新闻,用作家的眼睛发现文学。可以说,媒体给他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的广阔平台,让他完成了早期的素材积累。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智慧的发现,也表现了他对现实和历史思考的穿透力。”
青海养育了杨志军,报纸采编工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他用文学作品回馈和感恩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本次获奖的《雪山大地》,讲述的仍然是发生在青海大地的故事。书中,杨志军深情回望了父亲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艰辛探索的足迹,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就像他在创作谈中所说的那样:“这不仅是我的故事,更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是所有在青藏高原留下足迹、洒下血汗、度过青春乃至全部人生的父辈们的故事。”
杨志军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看似碎片化的生活羽毛,通过他的巧手编织,成为一幅无比美丽的彩锦,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地感染和冲击着读者。从《大湖断裂》《环湖崩溃》到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藏獒》,从《大悲原》《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到本次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之作《雪山大地》,杨志军的作品始终不曾离开青海,不曾离开他挚爱的青藏高原。青海是他魂牵梦萦的家园,更是他心心念念的精神归宿。他说,获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今后,他依然会坚持创作,用更多的作品来呈现、展示和礼赞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青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杨志军凭《雪山大地》获茅奖:深情回望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苦探索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在五部获奖长篇小说中,来自青岛的作家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以最高票当选。[详细] -
杨志军:获得茅奖的荣誉是一种总结和激励
茅盾文学奖是一把文学的标尺,对作家来说,这把标尺很严格,能够在这样的尺度下获得肯定,真的是非常激动。[详细] -
展西藏当代文艺成果的两本新书发布
15日,由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藏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西藏当代文学史》《西藏当代文学大系》新书发布会在拉萨举办。 [详细]